20090429

Ejection Moment

看gay porn(or any pornography)最大的樂趣,對我來說,當然是射精的一瞬間。演技再怎麼好,當你的生理反應遠遠大於精鑄演技的時候,射精往往就是人最真實的一刻,彷彿我們小丑在黑暗騎士說的"人死前往往露出最真實的一面",射精也是,你可以在那一刻看清楚這個演員的真面目。

當然,如果你要問我為什麼得看清G片演員的真面目,我還真的回答不出個所以然,這道理可能就和我們希望看到Linsay Lohan真的去賣淫、或是羅志祥網交全裸一樣,無非只是想從被媒體哄抬的鎂光燈明星中,找到和自己最有共鳴的一角,然後藉由這個動作拉近與明星的距離甚至,有時候,我們會變成明星本身。而我可能會變成G star本身。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你的另一半高潮的表情。記得六人行某一季萬聖節的劇情裡,錢得打扮著粉紅兔寶寶和裝成巨大馬鈴薯的羅斯比賽腕力,錢得的老婆莫妮卡看到他過度使力而跟著扭曲的臉,說著"這不是錢德高潮的表情嗎?",由此可知,高潮的表情真的不是平常可以看得到,也不是正常人可以辨識的,唯有你最親密的伴侶,才有辦法見過並且認知這個神祕的表情,高潮的表情,你也可以說是毫無思考能力、仗著生理反應而爆發的一張臉。

射精的確多少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本性。比方說邊發洩邊大喊的人,肯定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大概一生都赤裸裸的給看;會邊射精邊做勝利姿勢的男人,無庸置疑是屬於過度自信的那一型;假設射精的時候,明明滿身大汗還是要故作鎮定的人,你可以想見他平常有多矜持了;至於根本沒有任何動靜,就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射完就到浴室沖澡的那種,你可要小心了,這種人沉府深,什麼都會藏心底。

說到個人喜好,老實說,我真的很喜歡在射精的那一刻,看到對方難過又掙扎的臉,畢竟我是那種覺得受難即一種偉大犧牲的人,即使痛苦(應該不會吧?不然就要去看醫生了)也要大力射出來的憤慨精神,實在不令我動容也難,說什麼都要放到硬碟收藏終生。即使G片是一種看膩了就永遠不會再看的影片。

寫到這裡,我突然慶幸自己寫這種vague或OUT等級的文章,竟然不用花到十分鐘,感到非常驕傲;不過換個方式想想,怎麼沒人找我寫那種兩性專欄呢?這種錢應該很好賺吧,尤其對我這種到處愛亂射的人來說,這可是本能了。

20090428

Idol Project

發白日夢的時候,尤其是明星夢那一類的,我總是期勉著自己,如果真的要上歌唱選秀節目,就一定要去英文語系的American Idol或是Britain's Got Talent,一是我只會唱英文歌,不想在台灣星光大道被誤戴著"外國狗"的面具放肆--即使覺得我應該是個外國小哥兒--,二是好歹也要找個評審特別優的,像是Simon Cowell又帥又有型,就算給他毒舌到痛哭,我也甘之如飴。

不過接下來就有更嚴峻的考驗,選歌。因為我知道的流行歌其實很少,少到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地步,在那種以哄抬偶像氣質為操作手法的節目中,總不能靠著一首Pagan Poetry魔音穿腦嚇壞台下民眾吧?別忘了他們都喜歡像是小康妮或是Katie Clarkson之類的流行天籟,就連其貌不揚的Susan Boyle小妞唱起一個夢都這麼通俗又帶勁,回頭看看我的歌單: Hyperballad(其實不算太糟)、Day Of The Lords(會嚇到人吧?)、Clam Crab Cockie Corwie(光是歌名就很令人不解)、Obstacle 1(這首倒很流行)、There There(又怕被RH歌迷打)、Chicago(應該會被誤認在唱聖誕歌)、We Share Our Mother's Health(找不到合音天使)....等等的,最後可能只能一直唱唱Feist之類的歌,會膩的。

最後、也最可怕的,這種節目每次都會找一些特別嘉賓當評審或是表演節目之類的,像是Jennifer Hudson或是Miley Cyrus這一款,然後在後台(若無其事地)問參賽者說"喜不喜歡Hannah Montana阿?",每個參賽者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天阿太喜歡了,沒想到竟然可以在現場看到他們,我好緊張唷,就是因為他們我才想當明星"之類的鬼話。我真誠的質疑自己,真的可以在看到Hannah的時候眼睛大大的尖叫嗎?主持人要是問我:興奮嗎?我可以直接回答說"Gosh, excited as seeing Obama!"然後來一首"酒矸乾杯吾"嗎?

所以很快的明星夢就慢慢淡逝,變成意淫十足的,像是當Manhunt的評審或是攝影師之類的。很可惜,這真的只能當做夢,因為節目早停掉矣。

20090423

Gathering Shits -- revised



美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你幾乎可以無話不說、無論不講,只要你有錢、有關係,立刻就可以把你最珍貴的意見放在全境所有大小電視台廣告,和American Eagle、Star Trek、可口可樂和通用汽車一起爭取廣大的客群。

就某個方面來看,台灣在言論自由簡直一年不如一年的優渥,廣告的設計又是一年不比一年的低劣,這個廣告,悲哀的,可以說是我們的示範。

但從內容來看,光從倒數十幾秒某個男的說道:The storm is coming時,我真的很想安安靜靜的抬起音響,砸我這台小小的16比9鏡面螢幕。

這是美國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arriage的廣告,他們找來幾個像是傳統的主婦、紐澤西的教會男孩以及加州女醫生之類的,一起告訴你,同性婚姻是非法的、錯誤、不該被認同的,雖然我強烈懷疑那個說I would have no choice的恍神小妹妹可能不知道自己上了什麼廣告,但站在人權的角度,你可以不同意同性婚姻,你也可以組織自己的聯盟,但這些人憑什麼侵略其他人的選擇呢?那乾脆我們也來組織一個反胖子聯盟、反大財團聯盟、反乞丐聯盟、反酒精聯盟,這些法律上沒有制約的權利,大家一起來反到底,你們說好不好?

話雖如此,美國的確是個有趣的國度,你作什麼說什麼,幾乎沒有人會阻止你,就算有人阻止妳,支持者也會多到一個讓你安心。事實上,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戰爭也永遠會是僵持不下的對局吧? 比錢、比權力、比關係,兩方都是不輸人的,只有那些中間選民在等的看笑話。一旦和平了,我怕阿,某些無聊又壓抑的人真又組織什麼反非洲咖啡的聯盟,那就真是歹戲拖棚。

--幾天後--

廣告刊登的幾天後,其他模倣犯紛紛跳出來copy又貼上這個廣告的架構,其中不乏幾個好笑的新版本,我貼了幾個算是好笑的,不過youtube還有一堆惡搞之作,相信這個惡搞風潮應該會吹到這一季的喜劇影集裡吧。有趣的是,這些人根本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抗或支持,看的出來只是想認真博君一笑;果然對自己有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向對手認真,做自己好自在阿!




這個版本堪稱豪華陣容,囊括許多二線明星,像慾望城市一脫成名的Jason Lewis、前少女殺手團Lance Bass(他老兄想轉行成搞笑藝人的目的真的越來越強烈了)、Sarah Chalke等等都上鏡。不過明星再多,也沒有比最後面一段那個網址還要好笑,天阿真的太好笑。





據說這是最好笑的版本,不過我覺得還好而已,感覺大家都演的太過死板,真是可惜了這一個應該要很有趣的內容。不過我覺得最後面的網站資訊,其暴笑程度遠超越眾星雲集的上面那一支。

SOAP


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裡,很容易看得出來一個人的性格,所以我們總是試著說服那些早早就同居的年輕情侶,不要這麼容易就睡在一塊,那就像是無知的跳進火坑一樣,必死無疑。

香皂的選擇往往也是一個人個性的反射。首先光是一開始,選擇用香皂、或是沐浴乳,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性格。和成份相對精細的沐浴乳相比,香皂不必配合沐浴球,不需要起泡,也幾乎沒辦法代替浴精泡泡澡,相較起來香皂的確簡化很多,可能是我們最容易盜取極簡主義的方式之一。

其次,選擇香皂的過程,光是選精油皂、香精皂、去角質皂、或是親戚總是愛送的lux香皂,也是一門選擇的課程。像是現在知名的香皂品牌Lush,五花八門的顏色與氣味,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性格所在,就像是星座,雖然帶點巴納姆效應的味道--也就是指你不一定真的符合香皂代表的個性,而是想成為那種個性的人--。香皂本身的製作就很有意思,我相信鬥陣俱樂部"Fighting Club"有很詳盡的介紹,還有Brad Pitt擔任attention getter,應該比我講古還有趣。

香皂往往也會帶給人各種無限的遐想。就像電影同居牢友"Let's Go to Prison",一塊香皂等於一段真愛的邂逅;或是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裡面,一塊香皂是企圖洗盡污穢的執著;同志片裡的香皂,除了有性愛的暗諷,其實也是一種占有慾的表現;當然The Soap Opera,肥皂劇這詞本來就帶有無限循環的意味在,雖然這只不過是我在亂吹噓。

市面上的香皂,絕大部分都帶有人工香精的成分,洗起來自然是香氛四溢,久久不去,不過香精這種東西,是一種沒辦法選擇的侵略性氣味,所以顯然使用這種人工香精皂的人,平常就是缺乏感受、需要刺激,只能被動的接受香精的襲擊,才能夠得到一點滿足。以前曾經在某個百貨公司樓上,見識到所謂的皇家香皂,號稱是什麼法國皇室使用過,而且香皂泡在水裡面,幾天後仍然保持一樣的大小,非常神奇的香皂,雖然我當下遲疑著有人真的會把香皂泡進水裡嗎,不過世界有奇不有,我相信應該有人很吃這一套的。

相較之下,天然精油皂很難得一見,最大的因素是精油貴,儲香力差,香氣容易了了揮發,在成本高利潤低,需求又不高的情況下,精油皂往往只能棲息在天然愛好者的角落。抹在冷感的現代人身上,也發揮不了什麼舒緩精神的效果。只有某些人,天生鼻子敏銳,肌膚的感應力就像含羞草的葉片一樣嬌羞,在沒辦法抵抗人工香精的情況下,只能追求溫和的精油皂,使用精油皂就像沐浴在大自然裡,大自然從來就不會強迫我們要聞些什麼,只有靜下心來欣賞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到內斂而華麗的舞蹈。

敏感如我很常用美國Earth Dance的香皂,平易近人的售價,卻使用比其他廠牌還要多量的精油,包裝很普通,顏色也很像台灣的水晶肥皂,醜醜的、簡單的,反映出精油原本的色調,基底的油脂也比一般的還要精純,這點光從外表的顏色和使用的觸感就能體會出來。秋冬一到,我會買些木質調的皂,像是肉桂和檀香,最近春天,我開始使用洋甘菊還有薰衣草等等的花香調,洗起來舒服宜人。

不過我其實也不是要介紹香皂,倒不如說是想要紀錄一種生活的方式。以前我也是個很喜歡使用沐浴乳與沐浴球的人,市面上所有大小廠牌我都買過,洗澡這個動作往往要花我半個鐘頭。不過當我遇到好香皂時,才發現香皂就是懶人的王道,嚕一嚕的,幾分鐘就洗好一個澡,以前我老是擔心當兵後會不會不習慣洗香皂的生活,老是覺得香皂是很粗魯的發明(不過還是很三八的懷疑自己能不能習慣香精皂),現在根本沒想這麼多,能夠在極短的洗滌時間內享受到溫和美妙的香氣,天底下大概很少有這麼高效率的享受了。

20090422

Cuttie Guy: Spike Jonze


我一直以為最可愛的男人不單單是長相討喜,也總是要做一些童真的事、和小朋友buddy buddy的,只要有基本的五官做基本盤,實在不讓人覺得可愛也難。

今天要推薦的可愛少男郎(39歲也不小了),就是靠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蘭花賊"Adaptation"、GAP廣告、一大堆驚艷不已的音樂錄影帶紅到發紫,不過最近疑似談戀愛好幾年沒有長片作品的Spike Jonze。雖然我本來是比較尬意他的前拜把兄弟Charlie Kaufman--也就是變腦與蘭花賊的編劇,前些日子老兄獨立導新片Synecdoche, New York去了--,史派克先生顯然是在這不見身影的歲月裡,整個打扮衣著大改造,變成一個續鬍的帥氣型男,配合本來就可愛的五官,就是可愛阿。



更厲害的就是,他的新女友不是誰,就是在斷背山被戴綠帽、然後戲外又被同個人搞大肚子的Michelle Williams,被牽又被揹著的可愛小女孩就是小丑先生Heath Ledger的遺孀。天阿,真的超可愛,雖然我指的依然是史派克先生。


不知道是和女友的女兒玩來玩去,整個童心被揪起來了怎麼樣,Spike睽違已久的新片就是童書改編的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現在我相信Spike真的從裡到外都兼具著可愛男人的氣息。


看他背著戲裡面的小男主角,一派天真又可靠的模樣,可愛的男人plus值得擔當的肩膀,就算只當朋友也是我三生有幸阿!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預告,之前在舊家也提過了,配上Arcade Fire的經典歌曲,激昂的呈現孩子野性的微觀視野。



史派克執導的MV,Bjork的It's In Our Hands,全片用夜視鏡頭攝影,像黑暗中的花朵一樣,或是某些聽完會覺得恐懼、卻又被吸引的童話故事。



他前幾年執導的GAP廣告,因為擔心會對大眾有不良影響,據說on air一個月就被撤換掉了,至於原因相信你們看了就知道。

Ágætis byrjun


通常下了公車之後,我得走上好長一段隧道,才可以看到我家的屋頂;有多長我不知道,但應該有自強隧道的深度,黑漆漆的混雜著流浪漢與汗水的氣味,空氣沉甸甸的,好不通風,所以我常常誤以為自己回到東吳的那段時間,剛從美麗華看完電影,花了一大段漫長等待,坐上645,經過燈光昏暗的自強隧道,回東吳的宿舍116號房。

然後最近台灣陰雨綿綿的,我總是撐著一把傘面佈滿紅色愛心的小傘,去年在West Village的Marc Jacob特賣會以二十塊美金的低價買到,拿著小傘的左手,總是可以感到從傘面傳過來的、雨滴降落並敲擊的震動,那種感覺就像左褲子口袋的手機震動,只不過沒辦法選擇接聽或掛掉。雨就是這樣的任性,就是這樣,唉。

肩膀的Martin Margiela襯衫沾了一點雨,前年買的Mulberry也被淋濕了,不知道他們是在哭泣還是冷得流鼻屁,好不容易回到家,推開二十年來始終厚重的玻璃門,灰暗的樓梯間一點聲音也沒有,只有我耳機裡的Ný batterí在吟唱,反正這也不是什麼特別要注意的,每天都一樣,不過今天解開皮帶的時候讓我稍微頭疼,右腳的鞋帶被糾纏成一塊,沒辦法像左腳一樣摸黑也可以解開,我只好走到我妹房間門前靠近窗台的大理石梯上,靠著被烏雲剝奪所剩的幾絲日光,解開了鞋帶;右手因富貴手而脫皮的部份更嚴重了,稍微摩擦手指頭,還可以聽到皮與皮之間的沙沙聲,那聲音我曾經在大風吹過的沙灘上聽過。

終於回我的房間,my only sanctuary,我趕緊打開音響,放進一片沒有圖案的光碟,轉到第六首歌Hjartað hamast,然後看著窗外下著越來越大的雨,和著緊縮成一塊的Sigur Rós的弦律,Jón冷冽又溫暖的歌聲也在我的腦裡下著狂雨。

20090421

何必入墳

常常看各大部落格以及討論區的結果,除了容易被貼上是宅男的標籤、而且右手腕總是被桌緣磨痛以外,其實還挺有機會親臨遠比現實世界還要嚴厲的言語衝突(還是應該要說文字衝突? Whatever),可能是隔了好幾道牆、以及幾條纜線和螢幕,人往往會說出比自己在現實中還要真實、或是說不假思索的意見。

雖然沒有什麼人會來看的親愛芭樂不太可能會發生,但其他部落格,像是我喜歡看的天空-約定的城邦或是Evil Capitalism Heroes,因為常常會針對具爭議性的題目做意見,做的意見與一般人比較起來也是一派的激進或刺激,所以總是會有人罵起來--我覺得這很正常、也沒什麼錯誤。

不過詭異的是,總會是有幾個人,這種人溫和一點的會說"不要這麼酸別人嘛~",嚴重一點的就會說"以為你是老幾阿?有意見不如自己做阿!"。雖然要說這種話是OK,不過為什麼這些人總喜歡說些屁話呢?每個人都有酸東西的權利,這不需要被提醒吧?這就像是你去水果攤說"不要賣水果嘛",我完全不知道,說這種話的自己能夠得到什麼。

如果自己的論點真的被攻擊,那就要提出更有攻擊性的佐證,或是修正自己的細節再攻之。當你真的氣憤的時候,最好也要把自己的情緒給藏起來,因為敵人知道的越少,你贏的就越多。很可惜的,在這個容易衝動的網絡社交圈,恐怕也是個容易自曝其短的墳墓吧。

20090420

我所擅長的遊戲


雖然有百分之八十九的機率,這個主題會讓認識我有段時間的朋友藉機直接忽視,但現在是下午四點半,我在學校提早完成幾篇作業,早就無所事事,也沒什麼深遠的哲理可以大談闊論,於是乎,就來聊聊遊戲吧,沒錯,就是遊戲,近一步說就是電動遊戲。

電動遊戲就像其他偉大又普遍的電器發明一樣,四零那個可以嗅出電氣的年代,簡單的雛形大致就出現了,不過開始總是混沌未明,那只是一台顯示電流的機器,被冠名叫"Computer",到底是功能性、還是娛樂性,其實沒什麼議論的價值,反正新的東西總是特別有趣,就像新認識的朋友、新交的伴侶,你總是得花好幾個月,才知道自己真的是被他的個性吸引,還是只想靠他滿足肉體關係。電玩也是,幾年後的五零年代,Nimrod出現了,它真的是拿來人間遊戲,玩的是一種名叫Nim的玩意兒,就是一堆棋子,兩個玩家,每人輪流拿掉一到複數的棋子,沒棋可拿就輸的棋盤遊戲,雖然Nim已經是十六世紀的產物,不過Nimrod可以說是第一個電玩遊戲平台,也算現今電玩益智遊戲的鼻祖。

關於電動遊戲的歷史,雖然發展不過百年,但其中的細節也是洋洋灑灑的精采,一個小程式的發明都可以是一個偉大遊戲的奠基,不過遊戲的歷史只是一個小開頭,不是我這一篇想要說的主題。我想說的就是,如標題打的,敝人所擅長的遊戲。

雖然我的確很想把自己十七年的遊戲個人史,浩浩蕩蕩的分享給人知,不過一言以蔽之的話,我最擅長的遊戲類型,其實可以說是我玩的第一個真正讓自己著迷的遊戲,Chrono Trigger所激發出來的,名為Role-play,角色扮演的類型。的確從一開始,我所接觸的就和大家玩過的一樣,什麼太空入侵者、小精靈、瑪莉歐、炸彈超人、大金剛等等,以前還很流行那種一百合一的卡帶,插在任天堂上,一個接著一個。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約是我小二,被我妹的水痘感染,全身癢的不像人形,一直滾阿叫阿抓的,我爸整個很擔憂,就打開任天堂,叫我玩遊戲,目的竟然是要轉移我注意!結果當然令人滿意,我完全不覺得癢,整個玩到手都要抽筋,也沒力氣抓癢。那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喜歡上電玩,也是老爸唯一一次最支持我玩遊戲的一天。

要形容Chrono Trigger(台譯超時空之鑰,這可能是早年最優秀的譯名之一)有多好玩,不如去形容Blade Runner出世的震撼、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經典、或是Coco Chanel定義的時尚。簡單來說,CT就是經典、震撼、又是當下最流行,即使遊戲風格單純、戰略系統簡單,更不用說聲光效果的過時(哪個遊戲不會過時?),但不管是遊戲關卡的配置、配樂的編寫以及劇情的撰寫,即使是從現在來看,還是不失成熟的精采佳作。經典的東西通常都是最容易引用的單純,CT也是,有多少的遊戲在它的前鑒之下發光又發熱,即使論源流來看,CT也不過是Final Fantasy與Dragon Quest的總集合(或許也可以把瞄頭指向龍與地下城,不過好遠唷,我真的沒這麼老),但CT的確是優秀的分水嶺,五年後的PS2時代,還是可以看得出CT在角色扮演領域的優越影響力--具魅力的個性角色、不輸給傳統古典的配樂、以及感人肺腑的劇本。

RPG(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的特色中,被廣為人知的魅力,前三名絕對有劇情、角色、以及戰鬥策略的部份,也就是遊戲性本身。不論如何,RPG與其他遊戲類型最大的分野就是,你是在扮演一個角色,並且以指令的形式操控之,指令本身的種類相當多樣,不是像動作遊戲只有砍殺跳跑而已,你還要和路人交談、或是偷取民家衣櫃裡的黃金,許多被細分的動作全部程式化為一個個的指令。

以時間線討論,RPG的時間概念通常也做了許多切割,比方說我的姐妹安娜貝如果要救被挾持的印度人阿三,如果這是動作遊戲,那你一定很直接的就是按一按,拿把刀就把歹徒砍死了這般連續性,不過在RPG裡面,時間是被切割的,不是連續的,拿刀砍人被分成兩個指令,拿刀以及砍人,在進行下一個指令之前遊戲的時間是暫停的,動作與動作、或是說指定之間,你會有思考的選擇空間,不像動作遊戲一樣,拿到砍了就是砍了,沒辦法斬斷其中一個動作,也沒有時間做考量,不過如果是角色扮演,安娜貝拿了刀,還能有"砍"、"丟"、"逃跑"等等的指定可供選擇,這段給予玩家思考戰略的空間,可以說是角色扮演相當吸引人的一個要件。

所以我往往在玩RPG時,暗自想像如果生命也能像這樣暫停作思考,那一定會很有趣、或是很冗長吧?不過RPG的確實現了我渲染想像力的夢想,我從以前到現在,虛構故事一直是自己的興趣所在,RPG裡擁有的選擇自由,不就令我嚮往不已嗎?

不過就像R&B、Jazz、奧黛莉朵杜,西方勢力一直存在著,然後慢慢注入九零年代一支獨秀的日本電動產業、諸如任天堂等大廠勢力,爾後發展成日本與歐美的遊戲審美觀,日式RPG(Role-playing Game)與歐美RPG的差異也日漸明顯。不管是指令的細化、還是動作成分的多寡、以及故事劇本的自由度,東方西方的角度與喜好各有差別,其中也會有重疊的部份,但看在我的眼裡,FALLOUT和FINAL FANTASY都是一樣的吸引人,有時候我還會暗自竊喜,自己能夠有機會見識多元的作品,這是一種福氣,能夠徜徉在自己擅長的遊戲裡,大概和一夜情、以及親臨Bjork的演唱會一樣幸福吧。





如果SQUARE ENIX不食言的話,這就是今年推出的FINAL FANTASY XIII。雖然FF系列不再是遊戲進化的指標,但每每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蛻變,還是不由自主的懷念起以前那個鑽研FF的小男孩我,現在依然在追求一樣的東西,感到十分驕傲,又好笑。



嚴格來說,我是半路出家的美式RPG玩家,不過FALLOUT 3真的是很優秀的遊戲,每個環節都像老工匠的卡榫與接縫一樣連接的十分精細,自由度當然也是高到嚇人。即使如此這款取景自華盛頓的遊戲其實是在幫我回憶當時的無趣時光,真是令我想不到阿。

20090416

Grey Gardens



傳記玩到手抽筋的HBO,繼成功佔領各大螯頭的John Adams和Recount之後,想必HBO的影迷一定和我一樣期待著今年的Grey Gardens,一部獻給賈桂玲與她嬸嬸母女倆的故事。

Grey Gardens前身是部紀錄片,也曾經被改編成音樂劇,由許久不見的Drew Barrymore與金獎影后Jessica Lange主演。如今已經找得到預告片,並且於不久的四月十八號在HBO台上映--當然是美國那兒的--;我非常喜歡上面這張海報,簡單而美麗,尤其Drew為這個角色投入的光采竟然讓我認不出她這個以前演過太多通俗片的女星,突然有種壓對寶的感覺。

20090415

John Adams



我老覺得,最感人至深的,不是所謂的愛情、友情,任何讓人與人之間互相拉扯的情愫,真正感人至深的,是人與人拉扯間的那段,讓人印象深刻、無可忘懷、最實在的經過,因為經歷了一段共同的時間,即使是誤會、是憎恨、是苦難與悲傷的總和,即使我們總有那一刻認為負面大於正面,天黑的比其他季節還快,一直直到我們去回憶它們,回憶那幾段自己體驗的、看過的、摸到的,不論是喜或悲,一滴兩滴淚水也好,我們總會知道什麼是最感人至深的事物。

在這一點,鉅細靡遺的套用在HBO的短篇影集"John Adams"上,可能這陣子找不到最貼切的了。

首先以短篇影集來說,它簡直達到了連一般長短作品都無法明確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深遠流長。影集之所以被大眾觀眾認同,就在於它是長時間佔據的記憶載具。一般小說或電影,你可能兩個小時就能看完,但影集是伴隨你幾週、幾個月的故事,你必須花上相對的時間,去觀看一整個大作品,才能體會原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John(以下如此簡稱)雖然一集遠比一般影集,多達一個小時上下,但短短的七集,連半個季節都不到,你卻能夠從這七集裡面體會、並了解John一整個人生,從事業到家庭,從獨立宣言到老死,一整個完整、並巧妙的鑲入這七個小時,一分一秒也不浪費地,讓你宛若是當下出身的時代人一樣;你用七小時,就可以體會五十年的歷史,五十年的愛與恨,這真的是一般影集望塵莫及的編劇功力。如果說Virginia Woolf是將一天無限放大的奇才,那John的編劇Kirk Ellis與David McCullough則是將偉人一生縮短到深遠流長的改編高手,提醒每個企圖想靠偉人傳記替現代小孩洗腦的大人們,真正好傳記就是要搞這款呢。

John有了精采的編劇,以及Robert Lane不慍不火的動人配樂,當然一定還要提到Tom Hooper這個出色的導演。影集中的導演一角通常都是扮演著忠實重現劇本的功能,一般都不會有太個人、具特色的運景與鏡頭,但Tom Hooper卻給予這部影集的每個鏡頭,靠著藝術手法一般的傾斜與搖晃,讓觀眾體會到最深切的故事的靈魂,像是角色的心理狀態、或是情結的轉折走向,即使只是斜著照一座沒有人的階梯,觀眾也會莫名昇起一鼓躁動或鬱悶。這讓我怎麼不能不期待Tom未來在電影界的發展呢。

不過恐怕沒有一個人,會不像我,將整部戲的最大貢獻推給本劇最偉大、最傑出的三位演員。飾演美國第二任總統John Adams的Paul Giamatti,早就在尋找新方向"Sideways"展現高人一等的扎實演技,這次還是要說,Paul老兄不虧是演技老手,能將John一生裡遇到的種種喜樂,靠著眼皮的抽動與身體的顫抖,用最細微卻不造作的方式,詮釋並獲得我們的掌聲;第二位是早就應該要受到重視的Laura Linney,一直慘遭滑鐵盧的她這次終於靠John的老婆Abigail,一手囊括各大小迷你影集最佳女主角的獎盃(其實是她和Paul一起拿),不過得到多少獎不是太重要,重點是她和Johm所撰寫的悲壯愛情,實在太引人熱淚矣。剩下的一位,是John一生的敵人,也是永遠的朋友,兩塊錢美鈔上的傑佛遜總統,由我從沒聽說過的Stephen Dillane詮釋,他與John一來一往間的兄弟情誼也是熱血又激昂,令人讚嘆。至於其他配角,每一位演出也都相當稱職,不過像是誰演華盛頓之類的樂趣就給各位自己找了。

所以我想你們也知道,這是一部關於John Adams的傳記,剛剛提到他是美國第二任的總統,其實也是第一任在華盛頓之下的副總統。但John一劇不單單只是一個人的故事,他其實也可以說是美國創國五十年的故事,姑且不論史料的真假(即使如此我稍微看了一下百科,內容都算吻合),以一個獨立的故事來看,它可以是一個人的故事,卻從一個人衍生到一個家庭,然後是一整個國家,甚至蓋括整個歐美的國際動態。所以我在開頭所說的深遠流長,是時間軸也可以是空間軸,直到最後一集,不管當初你對故事裡的任何一個細節有過質疑或苦悶,看到那一幅被無腦畫家竄改的畫像,畫著當初草創獨立宣言的經過,排排站的各州州長以及豪華的室內裝潢,你一定會對照第二集裡,回想到宣言的經過根本沒有畫家想像中這麼順利又奢侈,如此的荒誕又可笑,這時John說了:"It's a very bad history, no scene such as you depict here ever took place.Do not let our posterity be deluded with fictions inder the guise of poetical or graphical license. May I add, that nothing is so false as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except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真糟糕的歷史,你畫的內容沒有一個是真正發生過的。不要讓我們未來的子民被這些虛偽的歷史給誘惑,即使那是一種詩意的偽裝或是藝術的自由。容我再說,沒有比歐洲近代史錯誤百出的,除了美國近代史。"

(就是這張,當然影集中的版本有配合演員重畫就是,反正HBO錢多。)

接著,我們會點點頭,可能帶點激昂的淚水之類的,心想我們大概總有一天會忘記誰是美國的第二任總統,但身體曾經經歷過的,關於John和Abigail一生的烈愛、與傑弗遜的糾糾葛葛、還有那份帶領著人民追求真正自由的野望,這七個小時,你大概永遠也忘不了,至少我忘不了它是我這陣子哭的最慘的片子。

還好這個哭是喜悅大過悲傷。


Adams夫婦倆。我不敢說真愛一定得像這兩位如此這般的形影不離,但的確會不由自主的嚮往這一款,只能說John真的要感謝上蒼賜他一個可以忍受微胖禿頭又常離家丈夫的堅毅美娘。



我很喜歡開頭出現的這條蛇,每段代表著一個州,還有Join Or Die這個標語,強調聯合"United" 的重要性。雖然我歷史很差,不過這些有淡淡歷史味道的東西,一向挺吸引我的,這齣影集剛好也是在整整一年前撥映,那時候的我大概在忙一些關於美國工讀的手續,想想真有趣,我一直覺得自己和美國挺有緣的,這該說是好、還是壞呢?

20090414

Neverbuy List pt. 1



雖然美其名是neverbuy,不過永遠這種東西永遠都不穩定,只能說在短暫的時間裡,有些東西我不會特別去碰了。

第一個,是我前幾年非常喜歡的日本流行創作女伶,她叫做宇多田,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會不知道。從大眾普普文化的角度來看,她每每出輯都算是一個規模的里程碑,雖然藍調本來就非亞洲所生,與原創差了一段距離,但她在日本本地以及亞洲,的確貢獻了不少影響。就作品本身來看,前三張日文專輯的辨識度也算很高,看的出來一次又一次的成長,尤其是在第三張專輯"Deep River",詞曲以及編制皆到達流行文化一個不可思議的進化與改造,然後在爾後的英文專輯"Exodus"和再出輯的日文專輯"Ultra Blue"裡,看清她創作血液中叛逆又前衛的基因,即使包裝成一個流行小天后,背後的實力仍然不得小看。

很可惜的,一方面是她生為大眾廠牌的原罪,另一方面是不是她和現實妥協了我也不清楚,不過當EP"Flavour of Life"問世後,宇多田吃回頭草的緋聞不逕而走,幾張差強人意的單曲之後,令人畏懼又軟弱的全新大跌"Heart Station"終於露面,這一露面,除了失望,你可能很難想到其他形容詞,把這張專輯丟進一堆流行垃圾的桶子裡,你可能還分辨不出來哪張是她的專輯,這般的無味斑駁。

不過我一向是願意給人第二次機會的。一知道她正錄製全新的英文專輯"This Is The One",不可否認地我的確引頸期盼,因為她的"Exodus"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不過一樣的,在首先公佈的老鼠屎"Come Back To Me"一曲中,我簡直誤以為這是不是她童年在美國初試啼聲的作品,編曲、詞句,沒有一個面向是成熟的,我趕緊收起那隻舉起鈔票的手,先試聽整張專輯先,結果呢? 盜用阪本龍一替電影"俘虜"的配樂不說,盜用沒關係,但盜用的東西比你自己寫出來的還動聽那就有問題了,整張聽來,我是快轉加跳躍,恨不得趕快結束這場對過去宇多田良好聲譽的誣虐。我一向不排斥流行音樂,但這張專輯就和我越來越不去聽流行音樂的原因一樣,無趣乏味了無生意,我為什麼不去聽更生硬一點的Fergie算了?

(更不消說這封面擺在桌上簡直是丟了檜木的臉,天阿她一定得以臉相人不可嗎?)

所以短時間內,Udata, OUT!



Beirut倒是和宇多田小姐的情況完全相反。詠唱異國風情的他絕對不是不出色,創作與理念上也絕對沒有退步的嫌疑,不過假設"停滯就是退步"的話,那化名Beirut的Zack絕對可以套用這句話,諷刺的是他老兄還邊環遊世界邊創作呢。

他這次推出了兩張EP的合輯,March Of The Zapotec和Real People Holland兩張,想當然爾Zack小弟一定是到這兩個地方和不同的樂隊合作之類的,事實上他小老弟出單曲,本來就是值得期待的事,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他曾經推出的EP"Lon Gisland"(對,就是大象槍那張,雖然敝人熱愛的是旋轉木馬那首歌),反而另外兩張錄音室大碟,將他原本濃稠的鄉田編制與哀怨嗓音無限擴大,絕對不是不入耳,只是沒什麼令人感到突出而鼓掌,也是一聽就容易遺忘的作品。

事實上,這兩張EP,竟也無法逃出這份宿命。March一張簡直就是上一張"The Flying Cup"的強化版,我真的不知道還能說什麼;Holland特別的是,Zack終於放棄大規模的弦樂編制,採用電子環繞的新手法,讓人稍微耳目一新,但電子環繞本身其實並不是什麼太特殊的樂風,Holland這張也只是淺嚐而已,驚艷是有,但餘韻不夠,本來可以冀望一些什麼新鮮的,結果也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說我短時間內應該是不會主動嘗試Beirut的作品,不過還是期待小老弟未來的成長就是了。

20090411

Marnie Stern the Crazy


翻開九零年代之後的新歷史,能夠站穩腳步的創作女伶,除了越來越過時的Tori Amos,不管好壞都是嚇死人的Bjork,終於登上大螢幕的Cat Power,1234登大人的Feist,或是靠著濃濃詩意震撼樂壇的Joanna Newsom,那都是一兩年前的事了,不論樂壇是怎麼一個後浪推前浪的基準,吃回頭草的創作人還是像星星一樣的多,你可以說這是我們緊緊抓住歷史不放的執著,是出自一個好的理由,對但一個文科中歷史考得最糟糕的我來說,吃回頭草無疑是讓我最唾棄的藉口,雖然偶爾會有吃回頭草長的更好更強壯的極少數案例,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兩年可以稱得上是令人亮眼的創作女伶,完全少到一個不可思議。

舉個最近幾個還能擠得上檯面的做例。Alela Diane實在就是很平淡實在的民謠女伶,力道真的太輕淡;Fever Ray,甚至勾不到自己前身的The Knife等級,情何以堪? Emiliana Torrini大概就是冰島版本的Andrew Bird,還能說什麼?還有Neko Case這小酷妹聽來卻一點感觸也沒有的就不必提了(去年的Scarlett Johansson倒是出乎我意外的,恩,妙) 正當我向天祈求,賜給我一個爆炸性的女伶時,去年的冬天,Marnie Stern的第二張專輯寄生在我的iPod裡。

這真的是張可怕、可敬、可畏的魔音竄腦。

直接從專輯名稱做分析,我們來看看唷,This Is It and I Am It and You Are It and So Is That and He Is It and She Is It and It Is It and That Is That,這長長,長到iPod螢幕沒辦法一次放上的專輯名稱,裡面那自溢的喃喃自語,都是一些我們看得懂的單字,卻像瘋子一樣不斷的重複叫囂,你就知道這會是一張樂器非常單純,只用了一個普通樂團會有的吉他貝斯鍵盤和鼓,以及一位歌聲稱不上是絕世美聲的女歌手,但卻從第一首的Prime的Marnie的喃喃說道開始,每個單位發瘋似的,轟炸一首首雜亂無章的編曲、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節拍與旋律。這是一張沒有軌道的超速列車,每一個節拍都嗑藥似的拿著棍棒和刀子,直直向你衝過來,讓你緊張、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們不是要把你打的半死,反而是在你的面前,誠意演奏出一首首令人驚異不已的嘉年華。

簡而言之,這是一張純粹的、單純的搖滾專輯,Marnie並非玩弄民謠花草的創作人,她只是簡簡簡單單的,想要從搖滾這顆巨大的洋蔥層層扒開,向我們展現裡面的風景而已。

猶記去年第一次聽這張專輯,聽不到一半,我毫無疑問又很丟臉的被嚇呆了,然後放在音樂庫的角落,以為自己沒有理由再去聽這張瘋顛,不過開random的下場就是,Marnie Stern偶爾會叛逆的東唱一曲、西叫一首,聽到後來,我竟然莫名奇妙的被她吸引,而且我才知道,藉著她,原來我心裡真的有太多的瘋狂與熱血,正等著在無謂的現實生活中被釋放。

所以我開始愛上她,她那毫無壓抑的瘋狂,以及瘋狂的背後我逐漸可以理解的美麗與溫柔。
----

20090410

蟲師


蟲師終於結束了。

那些看連載的人,看到阿銀最後的身影,不知道會是什麼感覺。我這種看單行本、還是看中文單行本的人,看完的立刻,就在心中默默的覺得被作者甩了一套。他完全不在意自己曾經做了什麼梗,他讓筆下的銀子輕輕點了每個故事的邊緣,然後默默的離開,不帶一點保留與懷念,簡單來說,你可以說這是倉促的結尾,不過對作者來說,可能只是代表他和銀子,以及書裡面那些光怪流離的奇妙生物,緣分已盡了。

這套漫畫終究是一部可愛又美麗的作品,一則則獨立出來的故事,一個個針對人類存在、以及環境生態的省思,你可以加諸很多意義在裡面,或是純粹被他純樸粗糙、卻神奇勾勒出的奇妙世界壓迫著、享受著,然後想像,如果我們也活在那種鬼魅與現實相互模糊的世界裡,能活得如同"一夜橋"裡的悲哀憂傷,還是"綠之座"裡的奇幻可愛。

蟲師已經結束了,但如果這個故事能讓裡不禁想像銀子在書以外的世界的旅程,那這一定就是個好故事,如同銀子告訴我們的,"不要擺出一付很寂寞的樣子嘛",好故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

20090409

Sprout For boobs




大致上來說,如果我是Joanna Newsom的經紀人,應該會幫她接一些諸如靈性團體或是傳統農莊的代言、或是一場接著一場的現場演出,不過想當然爾,你永遠不知道有誰會欣賞你,就像我不知道Victoria's Secret會看中Joanna,使用當年最美麗的Sprout & the Bean一曲呈現出女性美麗的胸型曲線。這是一首很棒、很美的歌,有人能欣賞我最仰慕的folk singer,這不論對想像中的經紀人,還是一位純粹的樂迷,甚至是女性肉體的愛好者,皆是一件美事。

至於CK underwear的廣告,本人屬意給Devendra Banhart,他還可以在廣告嘎上一角,相信搶戲精如他可以做的比想像中的更,騷。

Sprout & the Bean for VS ad



Sprout & the Bean the whole MV




順便獻上一首Devendra與他(前?)女友,正妹Natalie Portman合拍的騷包MV,Carmencita。





P.S. 說到胸罩,就讓我想到最近殺很大的巨乳遙妹,雖然她的出現和其他胸罩內衣廣告都是一種物化女性的方式,雖然物化不是什麼了不起值得反芻思考的概念,不過要拍巨乳,至少也要拍的漂亮有sense,自己先拍糟,其他擁有或好或壞的胸型的廣大女性觀眾當然會抗議,不是嗎?

20090405

買衣服的期限


如果要換成正常的人類時間,那我大概已經有長達八個月沒有買衣服了;更有甚者,上次買衣服,也只是在Boston的Macy's買了一件衣服配白褲,如果我要達到我妹妹或是其他廣大姐妹同胞的等級,恐怕要白了頭,才能堆成一座小山吧?

印象中,第一次"自己"買衣服,不過是大一的事情而已,會買衣服、逛街、看GQ、買Surface,進而把 http://www.style.com/ 加到自己的連結裡,的確是台北給我的巨大影響之一--我在台北讀了兩年書,不知道是他改變了我,還是把我潛藏的那些給引出來--。我當然愛買衣服,當然喜歡名牌,喜歡那些名字很長的設計師,喜歡Olivier Theyskens(上面那個裸男是也)從Madonna到Nina Ricci(好像又走了),喜歡Martin Margiela在West Village的酷勁boutique。大體來說,我和太多人一樣,喜歡美麗的東西,而跟好我是比較沒辦法跟現實妥協的人,寧可少買,也不要買一大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不過並不是說,我真的就是個brand maniac,我常想,如果我有可以購買一整個Dolce & Gabbana的budget,第一件事絕對不會把他們店裡的東西通通都買走,而是資遣那些專門設計一些狗屁無聊玩意兒的人事物(或是跑到別的櫃子吧? BV? 他們最近很令人憂心的)。

我的確喜歡名牌,但不是都喜歡,喜歡名牌的最大因素是,全世界大部分有質感又好看的,通常囊括在名牌之下。但最近有一種感覺,我很少逛style、很少買雜誌,很少去注意當季的新款,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最近都好無聊唷那些設計師,盡出一堆奇怪的東西,不是Mcqueen或是Galliano那種曾經令人愛不釋手奇怪,而是你會懷疑他們是不是江郎才盡了所以只好隨便抓一個重點好了事的奇怪,像剛剛提到的Olivier,其實我不是很喜歡他在Nina Ricci的設計,基本的美有到位,但沒有以前的作品有趣;川久保玲呢? 膩了膩了; Jean-Paul呢? 膩了膩了;然後看看那些新的設計師,比方說最近因為某個大人物而受到廣大歡迎的Alexander Wang,雖然我不知道那位大人物知不知道人家是台灣移民(who cares anyway?),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是前人的道路,他們之所以會紅,只是因為一個新的名字、新的tag,如此而已。

所以我一直懷疑,什麼時候會買下一件衣服? 暑假嗎? 等換季嗎? 我不知道,可能要等Tom Ford的店來台,才會有看衣服的胃口吧。


Alexander Wang,第一夫人的最愛,但夫人會care人家是哪裡出身的嗎?而且這秋冬新款很無趣耶老實說。
Olivier在Nina Ricci的新一季,乍看之下是很棒,但以他過去的水準? 好像少了一半。

這才是Olivier應該要有的水準!

20090403

All Point West '09



真是難以啟齒,雖然我和每個年輕人一樣,經歷過國中高中大學那樣子屬於學子的青春時代,不過參加音樂祭,不過是去年、二十三歲的All Point West音樂祭,在New Jersey Liberty State Park不亞於Centre Park廣大無比的草地上,三個設備簡陋的舞台,好幾個又是獨立又是大廠的樂團進駐表演。

去年會參加,完全是因為一場意外,我沒料到台灣的同事會是一個徹底的Radiohead迷,更沒料到RH已經普及成一個大眾聚集的代名詞,每年都是眾所皆知的大廠樂團做壓軸,去年竟是Radiohead,如果在台灣應該會是五月花樂團和蘇打紅等等的台灣之光作後,怎麼想都有些唏噓。最後,我當然是去了。

去年除了電台的兩小時,還有幸聽到Grizzly Bear的四首歌,新舊都有,讓我講講又期待起今年要來的新專輯;然後還有什麼? Cat Power,對對對,差點忘記她,雖然我還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觸;倒是我被CSS的現場表演嚇傻了,女主唱批哩啪啦的扭動,舞者批哩啪拉的扭動,樂器批拉啪拉的竄動,一切都很火熱。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最要緊的還是Radiohead,人潮最多的也是第三個舞台,緊跟在Underground、美妙的Born Slippy的電音之後,我們要聽的都是Radiohead。

剛說過,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的音樂祭,第一次的All Point West,湊巧的,也是我第一次聽電台現場的There There,第一次的15 Steps,老實說我只能算喜歡,但還不到了解他們的程度,聽到熟的專輯只有Hail To The Theif和In Rainbows,前鎮子才開始聽聽OK Computer,以前曾聽過Bend,不過那是高中的我年輕稚嫩被偶像專輯荼毒的自己,怎麼會聽得進耳?再怎麼說,後來還是聽了,即使電台對我來說,可能是個過客,但我可能會記得他們,久久的,就像看他們的現場,好美的霓虹光,深邃的Thom在叫喊著什麼,那樣投入音樂的剪影。真的是一次完好的回憶。

然後過了幾個月,想想還很懷念的時候,就突然宣布零九年的行頭,我們就二話不說,立刻來看看今年有什麼。


天阿,首先我的眼睛,就瞄到第一天的Fleet Foxes,他們要去?一堆西雅圖出身的嬉皮要到紐約客最歧視的紐澤西?恩,很有意思。接下來幾天,我還想看My Bloody Valentine, Yeah Yeah Yeahs, the National(玩味的看而已), Neko Case, MGMT, Mogwai(這倒是去看笑話的), Lykke Li等等,反而那些壓軸的我都不是太感興趣,Coldplay? 去年的壓軸是電台,還玩了整整兩天,今年除了Beastie Boys有威到以外,我只能說,比較今年的CP和去年的電台,這是不是代表電台快要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員了?

唉別想這麼多,反正我也沒辦法去,只能聽著CD,暑假,別的安排吧。



這是只有瘋狂可以形容的CSS。


這是我的猜火車,Born Slippy by Underground。



他們是Grizzly Bear,音樂非常的美。

然後就是電台了。


很棒。



20090402

Ground Rules



討厭愚人節,這應該是頭一遭,我沒料到本來就這麼岌岌可危,卻又縱容可愛的laptop繼續奔波,最後換來的是shutdown,可恨的病毒,可恨的愚人節。

不過我還是打算把今天該說的事情給處理完,一些應該說的,應該定下來的準則,給這個普獲新生的芭樂一個堅強的後盾。

首先,給那些沒有用過google blogger、或是無名用太久的人,要留言的直接按文後的"迴響",想找早期文章的人直接從"tags"區找到文章的性質種類,通常我的文章會包括兩三種tag,應該會很好找;文後有五個小選項,有餘力的人可以直覺性的分享您的感受,僅供本人參考,感謝。

二,給那些認為我沒有什麼專業性的人。老實說,連我常常閱讀的那些高手都不會高唱自己的專業性,更何況是我這個幾乎什麼也不懂的人;寫這個部落對我來說是學習、還是學習,這裡可以是我學習的軌跡,我會分享自己喜歡的、或是有想法的電影、音樂、設計、書籍等等,不代表我真的就非常了解,反而,希望有人可以指正我的錯誤與狹隘。如果有人能從這裡得到一些什麼,我也要很八股的說,非常榮幸。

最後,是給我自己的。這裡沒有其他規則,雖然我半強迫自己每天寫一回,不過最重要的是,我要對這裡誠實,不能給讀的,我寫上幹麻?但寫在這兒的,都是真實的我的感受,這是最重要的。

大概就這樣吧,辛苦我身後準備深睡的妹妹,鍵盤聲吵到她的痘子都要給爆了,我得趕快停止。

各位晚安。

20090401

什麼才叫做誠意



最近,如果一直可以延綿到去年的十月,這段時間,我可以說是鬱悶,這個鬱悶純粹是來自於對現實的不得意,因為我沒有個人唱片,也沒有報名星光大道,我不想任憑那些樂手蹧蹋Bjork或是Arcade Fire的歌;我還是沒有寫出任何超過一張紙面的劇本,寫好玩的,還是辦不到;我依然沒有持續擴展身邊的小圈子,認識的永遠是那些,而我的肚肉永遠都這麼厚,該怨的,的確應該是我。

我常常思考,你也可以說,我常常在想像,能有一個巨大的,超越個人想像的變化,降臨在我的週遭,就像三年前的一場休學,我離開了東吳,因為自己的怠惰不要了,突然,所有的懶散與失落全部失去了領地,每個負面的情緒都豎起了汗毛,跟著電腦前、盯著成績單的我,一起顫抖、顫抖、還是顫抖,夾雜著說不出的哀號與看不見的黑暗,幾天後,打給了父親,他只清清淡淡的要我趕快回家,那可是唯一的方法。

然後現在,我所寄望的變化,也應該是要這樣黑暗、哀怨、令所有人傷心嗎?很可惜的是,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認識的、與我牽連的親友大有人在,如果我一昧的全身而退,最後換來的祇是排山倒海的責罵與失望,更可怕的,我自己的失落也會隨著外來的波瀾,硬生生的撕破,一張滿是坑洞的餅皮。

我不太想走到那份田地,不過自私心告訴我,告訴我其實自己還是期待著那些巨大的改變,一手無法掌握的改變,最了解我的自私心告訴自己,你永遠是被動的,需要的是外來的刺激,悲哀吧?聽來悲哀吧?

所以我開始寫了這個部落格,我決定要從隨手一寫的無名,離開那個什麼也沒有的領地,來到這個可能敗、也是成功的地方。

從東吳時代,我就非常喜歡的一位觀影人Sean--他自己和我一樣,從來不當他是影評--,寫了一篇關於Slumdog Millionaire<貧窮百萬富翁>的簡論,簡單的說,他認為以歐美化的異國電影來看,歐美化的程度簡直不如<歡喜城>這部電影來得有誠意,而我大概也可以理解,貧民的好,不只是以歐美的角度,整體來說可以說是當下的好,是一部即使在當下的自己有多麼受感動,離開戲院後,就什麼也沒有了,的好,它就像M. Ward的Hold Time,水準有餘,誠意不足的專輯,並不是說他們不是真心誠意的呈現,而是作品普通到我沒辦法誠意的去看待,諸如此類。

而我打算寫出一個,可以讓我自己,至少讓我自己誠意看待的網誌,諸如此類。

就從這一篇開始吧。



--想像對白--



Dev: 有人說我們沒誠意耶? 怎麼辦導演,是不是我們跳太少寶來塢式舞蹈? 就跟你說我們可以在Paper Plane的時候跳一段火車上的印度Rap,你就不要。

Danny: 我比較擔心的是你未來有沒有戲可以演耶?

Dev: 怕什麼? 我們現在可是登上Vanity Fair內頁了耶!

Danny:但參加Fashion show的都是女主角阿你憨仔。

Dev: 別忘了我在M. Night的新片飾演反派阿! 你看他去年的破天慌多賣座阿!

Danny: 他? 你的演藝生涯到此為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