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8

告白,好白



一切都從填鴨這則心得開始。

關於玩弄形式、玩弄規則、玩弄把戲的電影,的確隨著某一更新潮、更自由的電影潮流,在量與質方面快速的蔓延開來。對新興一代的創作者來說,說好一則故事儼然成為老一代的cliche,如果只是把故事理所當然的鋪成、發展、結尾,可是連本童書都做得到,更別說打開IMDB的資料夾那些琳瑯滿目的老片子,早就偷走那些說故事的光芒了。

當然冷冰冰的技巧,也帶有和故事本質一樣,感動人的本事。所以我們會這麼喜歡Pulp Fiction、Being John Malkovich、甚至是幾十年前蜘蛛巢城,對他們來說,故事到底是手段、技巧會不會才是主角,這些質問和定義,對創作者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反之,每一個剪輯其實都是心境的轉換、每一個突兀的發展都是反映現實的無奈。只是到了後來,華麗的技巧可能無法避免的成為某種現代摩登化的代名詞,快速又破碎的剪接、快轉慢轉的攝影逐漸都成為人人景仰的一種潮流風格。這形式到底是傳達了電影所應該包容的感受、還是一昧空洞化的玩耍呢?別忘了,潮流另外一個解釋,通常都和毫無控制力、只知道服從的盲目有關。

那講了這麼多五四三,我問我自己,真的喜歡告白這部片嗎?我想了很久,回想到剛看完後,走出戲院,什麼話都說不出來,我想,是不是有一部份要歸咎於水準之上的配樂呢?還是說,這些孩子早熟到不可思議,而這設定是不是因為日本動漫文化間接被苟同了呢?或者是松隆子意外精彩的演出,徹底打破我對她過去那些舊有溫柔的形象?更不用說連掉落在地板上的牛奶、牆上的血漬、飛濺的水窪,每幕液狀物都被慢動作拉長成類似廣告美感的型態?

結果這份質疑,直到看完填鴨的內心告白後,才開始有個樣子。

對中島哲也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把電影拍成有質感、富有節奏、視覺效果飽足的廣告還要簡單了。但為什麼是廣告呢?因為廣告這個載體,主要就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藉以傳達一個訊息,注意,是一個,不是兩個三個或四個,廣告本來就帶有單一功能性而已。所以下妻物語是如此,令人厭惡的松子的一生也是如此,然後,告白也是這樣。你很難在這部片裡找到和主旨相異的其他主題,當然,能夠享受這類單純是最好,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中島花了這麼多絕美的視覺效果和帥氣的破碎剪輯,最後竟然只是為了傳遞一個其實我們根本不用太特別去申論的議題時,至少我,不禁會去思考,到底有沒有那個必要啊?

良心而論這個議題,報仇,然後連結到師生、生命、教育的種種,似乎有的是可以深論。但仔細想想,每件事不過就是因為"個人的盲目"所造成的?家長是盲目的,所以有這種小孩;小孩對母親的愛是盲目的,所以搞這種破壞;然後老師是盲目的,所以才會縱容這種事態。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可是抱持盲目這基底,發展出一場報仇,然後反射出師生、生命、和教育的種種,是不是單純到不可思議的單薄了?我甚至可以說,盲目這個玩意兒早就在不同的日本文本中,玩到焦頭爛額的程度了。如果你花這麼多心思,只是為了解釋小孩子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才殺了人;而家長們太笨了,所以間接縱容孩子去殺人;像這樣直述、了當、沒有任何模糊性,OK,我想這真的只要一個廣告的長度、六十秒鐘、一則社會新聞,最多就是一本童話書的份量,夠不夠?

到最後,學生圍繞著兩位主角的這一幕,到底是劇場式的模擬、還是通俗劇的應用呢?乾脆叫所有學生指著他們大笑說:"哇哈哈哈你們好笨唷!"要笨,要傻,要做作,不如就玩到底吧。

告白這個劇本對我來說是單薄的,扣掉再多視覺上的饗宴,就像吳宇森的慢動作槍戰,實質上的得到只有幾句話的長度。說視覺上以及技巧上的感動,其實還是有,想想MV導演Romain Gavras的作品,中島給我的視覺震撼大概就等同於此吧?可是Romain每一部作品都帶有企圖顛覆常人感觀的勇氣,一刀一針都在挑戰著我們的包容力。中島給我的,就是,嗯,很美,好潮。沒了。

還有,松隆子好正,真令我感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