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撰寫菅野よう子最近那張恐懼殘響原聲帶的評論,的過程中我慢慢回想起好久以前那個聆聽音樂的身影。那時候的我還是個死高中生,天天腋下夾著 CD 隨身聽像鬼魂遊走在學校走廊,聽著 Song to Fly。那時我聽的很多東西,現在可能都不再聽了。我邊寫邊回憶,邊想著過去與現在兩者間的不同,逐漸認為評論這張恐懼殘響並不是件好主意。
1. A Tooth For An Eye by The Knife, in Shaking The Habitual 2. Changeby Mikal Cronin, in MCII 3. Zebra by Oneohtrix Point Never, in R Plus Seven 4. Play by Play by Autre Ne Veut, in Anxiety 5. Afterlife by Arcade Fire, in Reflektor 6. Hang on to Life by Ariel Pink and Jorge Elbrecht, in Hang on to Life EP 7. Hello Stranger by Julia Holter, in Loud City Song 8. Lunar Phobia by No Joy, in Wait To Pleasure 9. Advanced Falconry by mutual benefit, in Love's Crushing Diamond 10. XO by Beyoncé, in BEYONCÉ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某些評論網,諸如Pitchfork或是Paste的評分制度。對我來說,超過兩位數的,都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數字。像是8.3和8.5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這多出的0.2又代表什麼? 或許這些評論寫手真的喜歡某張唱片大過於另外一張唱片,所以用二位數細分這些好壞。不過這樣過度拘於小節的界定實在抹煞音樂、或是任何品味上的抽像價值。畢竟我們無法保證兩個月後自己是不是還覺得The King of Limbs比The Terror還好聽,一旦喜歡,哪來的必要比較兩張差不多喜愛的專輯,更何況到頭來比較習慣聽哪一張,會因為時空和自我成長等等因素而決定。對我來說,只要知道喜不喜歡,大概有多喜歡就夠了,這種彈性和變化也是音樂或是其他藝術媒介挑戰個人思考的有趣之處。
或許根本的原因是,當我們需要激勵的時候,不大需要太過繁複或是前衛的歌曲吧? 麥可繼續擁抱他的風格,流行好聽好記好吸收,歌詞更是簡單得不可思議,可是我就是聽得到,和許多低潮的人想要假裝自己沒事了一樣,麥可也在假裝自己是開心正向,對未來有希望的勇者。但假面總是能夠摘得掉,他在On My Way唱著"我要娶妳"的同時,我知道他擔心未來成真,在I'll Be Alright唱著"我沒事我沒事",可是聲音深處只見脆弱和虛無。我突然想到,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恐懼帶給我們最大的勇氣,而自己也有躁慮症的麥可,說不定比我們都還清楚這一點,聽聽Constant Conversations,整張專輯最突出的光芒之一,他清楚知道人會徬徨,只是因為人有所望。
EL-P這張新專輯可說力道十足,雖然沒有什麼耳目一新的嘗試,像今年的Death Grips,不過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饒舌大叔力道可說不輸人,沉重、反骨、破壞,Cancer for Cure很容易就會是張偏頗到難以接近的火團。還好,每首歌都有流暢好聽的電子音軌,帶動整張不安的情緒,連結起來,用舞動來引爆內心的叛亂,單純當作一張舞池專輯來聽或許也行得通,不過犀利又帶勁的歌詞要是忽略也就可惜了。
這次他的樂團Antony and the Johnsons推出了在哥本哈根錄音的現場專輯,和丹麥國家室內交想樂團合作這張Cut the World,收了兩首未發表的新曲,順便重編重唱過去幾首炙手可熱的好歌。新歌先不說,如果各位喜歡加強版這種概念,重錄的舊歌應該都不會失望,不但延續原本的感動,情緒和氣場都也隨著樂團的幫助大幅放大。不過就算加上兩首優質的新歌,這張還是非常安東尼,而且是沒有什麼新方向的安東尼。動聽歸動聽,他的演講詼諧幽默可愛也讓人好享受,可是不免為他小小擔憂,這樣的方向到底還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