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V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V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209

年終榜/一八年/最愛專輯第一名



「我是位流行巨星。」

一八年秋,失業,正在接受最新藥物治療,畏懼任何社交機會的我,在 YouTube上面看著 Dazed 雜誌的訪談節目,受訪者是旅居美國的蘇格蘭墊子音樂製作人 SOPHIE,訪問者則是第一位拿到沙烏地阿拉伯公民的人工智慧索菲亞 (Sophia)。在她們暢聊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前,SOPHIE 簡短介紹自己,淡淡地說,好像真有其事。

I am a pop star.

20160824

樂評/青春泡泡/Dangerous Woman




打從 Best Coast 的 Boyfriend 那年起,每年都有想要靠音樂抓住青春尾巴的可悲念頭,而每年總總讓我失望。像是 Best Coast 的質量之後就直線下滑,一年恐怕偶有一兩首歌頌逝去年華的好歌而已。

20160108

總回顧/閒置的二零一五

一五年的我就像一塊海綿,不是浴室拿來清洗身體的,而是廚房拿來洗碗、尤其是刷高級廚具的那種海綿。剛剛我想說來洗個碗,冬日顯得沒有殺傷力的日光從一旁的窗子灑在我的側臉,有些刺眼。洗著洗著,覺得自己好像在拍美國的什麼獨立電影,那種溫馴又柔和的日光,照在一個洗碗的男孩,男孩搓著海綿,刷著剛剛煮過水餃的鐵鍋。沒有劇情,沒有情緒,當下男孩只覺得滿足

20150112

樂評/葛仲珊/XXXIII

「說我 funny,你是 dummy。」

C+

我不是這麼喜歡顏社這家音樂廠牌。顏社這個名字大概是這家公司最有趣的幽默,除此之外,蛋堡是讓我敬而遠之的唯一一根稻草。這傢伙對我來說是饒舌界的 Bossa Nova--一種我絕對不會去聽的樂風--或是饒舌界的陳綺貞,沒憂傷就找憂傷的喃喃細語。所以我總有種錯覺:這公司大多在賣的恐怕不是饒舌,而是講得比較快的詩集廣播。

不過一二年,當我因為金曲獎,聽到葛仲珊的聲音,突然覺得顏社、或是台灣的樂壇有點變化了。或許這不是個這麼厲害的聲音,以她所根基的樂風來說,也還不是具有鑑別度的饒舌女歌手,不過葛仲珊讓我聽到華語樂壇難得一見的不羈精神,類似早期的 M.I.A.,一種神態自若的自我放縱,一種「老娘我就是想這麼紅你管得著?」的天然架式。如果不關注這女人的新專輯似乎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20141231

年終總回顧/一四年

<好混>

今年秋季開播的<福爾摩斯與華森>第三季裡,講到主角福爾摩斯其中一個經常合作的數學天才,他一直認為自己和福爾摩斯之間已經超越合作的關係,是真正的好麻吉,想當然,冷酷的福爾摩斯從不這麼認為。後來他們終於攤牌,數學天才很難過,福爾摩斯則是把這個真相當作其他已經破過的案子一樣,講完就當作沒事了。

當作沒事,不代表沒事。從英國來紐約定居的新福爾摩斯心裡面產生出那麼些微的、稀有的同理心。的確,每個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他所想到的,反之,自己認為正當的道理,也有可能會傷害到任何一個人。或許福爾摩斯、以及我們可以選擇不在意,但有人難過了是事實,而且總有那麼一天,自己可能也會被那個與想像不符的事實而受傷。

今年看了這麼多影集和電影,小說也讀了一點,<福爾摩斯與華森>或許不是我最喜歡的年度影集之一,可是上述這段一直在我腦裡盤旋不去。說到想像和現實不同這老梗題材,也有太多的文學作品玩過,今年就有控制這部電影,好幾十年前滾石樂團也唱了這麼一首歌,甚至每個人家裡可能都有這麼一個人--以本人為例,我老父--時常囑咐我們腦子不要想得太過美好。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美,也沒想像中的那麼好混。

20140810

作愛/LP1/FKA twigs

"作愛作的事。"
A

閱讀這篇專輯評論前,必須要先了解誰是 FKA twigs。這女人來自英國,本名叫 Tahliah Barnett,曾經學舞,在許多知名歌手的音樂錄影帶裡伴舞,twigs 是她舞者時期的小名,FKA 是 formally known as 的縮寫,藝名直譯就是 "之前叫作 twigs 的那一位"。藉由 FKA twigs 這個藝名,她揮別過去的歲月,卻也不忘記過往的歷練,繼續堅持她的音樂之路。

20140725

請記得曾喜歡的 <之一>


前幾天撰寫菅野よう子最近那張恐懼殘響原聲帶的評論,的過程中我慢慢回想起好久以前那個聆聽音樂的身影。那時候的我還是個死高中生,天天腋下夾著 CD 隨身聽像鬼魂遊走在學校走廊,聽著 Song to Fly。那時我聽的很多東西,現在可能都不再聽了。我邊寫邊回憶,邊想著過去與現在兩者間的不同,逐漸認為評論這張恐懼殘響並不是件好主意。

20131223

Songs of 2013


1. A Tooth For An Eye by The Knife, in Shaking The Habitual
2. Change by Mikal Cronin, in MCII
3. Zebra by Oneohtrix Point Never, in R Plus Seven
4. Play by Play by Autre Ne Veut, in Anxiety
5. Afterlife by Arcade Fire, in Reflektor
6. Hang on to Life by Ariel Pink and Jorge Elbrecht, in Hang on to Life EP
7. Hello Stranger by Julia Holter, in Loud City Song
8. Lunar Phobia by No Joy, in Wait To Pleasure
9. Advanced Falconry by mutual benefit, in Love's Crushing Diamond
10. XO by Beyoncé, in BEYONCÉ

20130813

Best of Björk [2013 version]


有些東西本來早早就要來寫,比方說本人心中的碧玉十大金曲,應該要搶在她老娘來台前就寫好,不過有時候就是懶惰,一方面也是忘了,當記起來的時候就覺得好尷尬,就像那些暑假前我就列好的內容,都以 "未完成" 的型態帶著羞辱向我襲來。

20130417

Anxiety for Nothing, Something and Everything


記得幾年前和朋友討論到專輯封面的存在價值。那時候好像聊到音樂的數位化發展,越來越少人買CD,越來越少人去唱片行,也越來越少人記得光碟黑膠甚至卡帶這回事 (這真是越來越疲憊的話題了),所以有可能,不必特別去設計所謂的封面,反正也沒人看得到,音樂下載了通常就直接聽。這聽起來其實還挺荒唐,至少現在來說,專輯封面還算是個理所當然的東西,不過我朋友說,如果沒有專輯封面,我們是不是就不會被封面所左右,整張專輯的價值將只單純集中在音樂上? 如果沒有專輯封面,我們選專輯是不是就少了一個基準,而這基準事實上也是一種包袱,間接影響我們聆聽的動機?

20130412

Overgrown Isn't Overgrown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某些評論網,諸如Pitchfork或是Paste的評分制度。對我來說,超過兩位數的,都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數字。像是8.3和8.5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這多出的0.2又代表什麼? 或許這些評論寫手真的喜歡某張唱片大過於另外一張唱片,所以用二位數細分這些好壞。不過這樣過度拘於小節的界定實在抹煞音樂、或是任何品味上的抽像價值。畢竟我們無法保證兩個月後自己是不是還覺得The King of LimbsThe Terror還好聽,一旦喜歡,哪來的必要比較兩張差不多喜愛的專輯,更何況到頭來比較習慣聽哪一張,會因為時空和自我成長等等因素而決定。對我來說,只要知道喜不喜歡,大概有多喜歡就夠了,這種彈性和變化也是音樂或是其他藝術媒介挑戰個人思考的有趣之處。

20130404

搖醒你這懶屁股,Shake the Habitual!


我覺得等待的時間會改變一個人的判斷力。當The Knife於今年初公開說要推出睽違七年的新專輯時,就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因為等了好幾年,就盲目讚美推出過近十年最棒的流行唱片之一,Silent Shout的他們。所以當我 (和眾多歌迷們) 有機會試聽整張新專輯,Shake The Habitual時,我知道我必須要重複播送好幾十回,不管當時有沒有報告要趕 (有,還兩篇),不管睡眠到底充不充足,更不管鄰居會不會敲門抗議,音量放大,至少十遍。出乎意料的是,聽不到一次,甚至一半而已,就大概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會極力讚美這張長達九十分鐘的概念專輯。

20121231

隨興的2012年末


(一月四號小額度增加)

年底照慣例想要寫一篇什麼的來緬懷這一年,我回顧起之前兩年寫出來的東西,一個叫做真正的2010年末,一個是完全的2011年末,害我很想要叫今年是"無敵的2012年末"、或"依然健在的2012年末"以紀念馬雅人錯誤的未來預言之類 (話說我們為什麼要在乎一個已經絕滅的民族?) ,不過不管冠什麼字在前面都覺得好古怪,難道我也該取什麼像是"超級2012年末"之類的,聽起來好像今年都白過了,只有年末稍微可看一點。

20121115

Rocky Core


冰島實驗流行女歌手Björk (這頭銜好長來著,還沒說她是坎城影后) 去年初秋推出的新專輯Biophila是一次屬於她個人的旅行。雖然說起旋律,沒有過往這麼嚷嚷上口,也沒有相當驚艷的編曲,不過比較起她早期的創作,這張專輯的重點並非放在好曲子或是流行的堅持,碧玉 (唉還是打中文好了) 放在她自己與科技的連結,選定許多有趣的媒介,像iPad、APP、各種新奇古怪的樂器自制的器具。她並非特別想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歌曲,照舊是一首首標準的碧玉製造,沒有新意,可是非常真實,然後用這些特別的樂器或媒介,呈現出某種依然是她可是更不太像她的感覺。乍聽停滯不前,可是依然能和過往的專輯有著巨大的區隔。

20120808

After Listening 013

先對這幾張專輯說聲感謝,這幾周有好事、還有更多難過與壓力,驚慌失措的我不知如何是好,還好有這些好歌帶我暫時逃離灰色地帶。

美國獨立音樂評論大老Pitchfork非常莫名其妙給了Frank Ocean近乎極端的高分,我自己的認知是,channel Orange的確是張出色的R&B專輯,融合許多精巧的音樂元素,還有驚艷又恰到好處的實驗精神。可是,這也是張不完美的專輯,比方說,Frank在描寫小情小愛方面相當拿手,像Forrest Gump還有Bad Religion兩首,編曲精巧可愛又大氣之餘,詞曲亦十分動人;不過在某些"史詩性"的嘗試卻又意外平板無奇,像長達八分多鐘以埃及豔后為主角的Pyramid,初聽時覺得他的勇氣可佳,但歌詞太過普通,後段編曲拉得過長,失去了前段的力道。而這個問題也發生在其他首歌上。

除此之外,這個專輯在編排上也頗破碎,大概是想玩的太多,裝了很多純音樂以及"錄音",以至於讓專輯有起有伏,類似The Olivia Tremor Control(R.I.P. Bill Doss),可是法蘭克的火侯還不夠,聽到後來這些有的沒的都被我淡淡跳過。說到近年Neo Soul這塊,我終究覺得Janelle Monáe前年的史詩概念專輯ArchAndroid才叫令人印象深刻。Janelle這張當然也有很多缺點,不過,比起法蘭克,Janelle嘗試的曲風更豐富,整張聽來更有種說不出的一致感,沒有冷點,頂多就是覺得太多了(這通常都不會是壞事,經典通常都是這樣來的)。

話是這樣講,法蘭克這張橘子頻道依然無可反對的優秀,尤其是Lost一曲,簡單扼要,輕輕唱著每個人都會有的煩惱,像是輕鬆看待的Lost In Translation,真的就算不知道該往哪跑,還是不要迷失自己的心態,不該只是著急。

我要收回對Passion Pit以及其創作首腦又是主唱Michael Angelakos的輕藐。我對這個團體一直沒有什麼太深的感觸,就是很普通的電子搖滾流行樂團,Arcade Fire的激昂、M83的噪音轟炸、還有太多人玩到習以為常的電子取樣。可是,只能說有時候光有音樂還好,一旦挑到適合的時刻,我們就會聽到經典。Gossamer當然不是什麼多優秀的經典,Michael依然喜歡玩人聲取樣,一直吼來吼去,論單曲結構,可能都沒有當年Sleepyhead還要新鮮,可是,在低潮的時候,我發現這張有相當巨大到難以忽略的治癒效果。

因為這其實也是一張悲傷難過、徬徨追尋的專輯,只是用太多甜蜜和熱情包裝過罷。

或許根本的原因是,當我們需要激勵的時候,不大需要太過繁複或是前衛的歌曲吧? 麥可繼續擁抱他的風格,流行好聽好記好吸收,歌詞更是簡單得不可思議,可是我就是聽得到,和許多低潮的人想要假裝自己沒事了一樣,麥可也在假裝自己是開心正向,對未來有希望的勇者。但假面總是能夠摘得掉,他在On My Way唱著"我要娶妳"的同時,我知道他擔心未來成真,在I'll Be Alright唱著"我沒事我沒事",可是聲音深處只見脆弱和虛無。我突然想到,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恐懼帶給我們最大的勇氣,而自己也有躁慮症的麥可,說不定比我們都還清楚這一點,聽聽Constant Conversations,整張專輯最突出的光芒之一,他清楚知道人會徬徨,只是因為人有所望。

MV其實也算頗有可看性,至少,麥可好可愛。

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這張Purity Ring。當然,像他們這樣可以和The Knife或是Grimes畫上百分之六十的等號的Synth Pop團體多到數不清,顯然這個樂風不但受到廣大同志,喔不,廣大歌迷的支持,事實上也發展到窮途末路,通常只要玩出自己的風格就夠可喜可賀。上述聊到的Passion Pit也是一腳踩在這一塊,最近最成功的大概是來自英國的The xx。

Shrines當然也是一張乍聽之下走老梗路線的流行電子作品,有趣的是,這一男一女配不單單只是將電子節拍和取樣作為能夠舞動身體的工具,他們另外帶進類似Brian Eno的環繞電子成分,一首首原本能夠帶進舞池的歌,都變成一支支迷你短片,有故事、有情緒、甚至有類似於My Bloody Valentine那種就算拋棄歌詞旋律、單聽配樂就已經有太多的情感。

當然,這可能也是Shrines這張最大的缺點。扣除掉某幾首歌,大部分的詞曲實在都不怎麼樣,反而淪落到配樂,而配樂是主角的窘境。即使如此,Crawlersout說不定是今年最棒的專輯開頭曲,一開始三秒種合成旋律一下,某種懷舊而又悲傷、卻又難以拒絕的美麗,提醒我們某些真的難以言喻、可是又難去忘懷的回憶。之後這巨大的情緒完美延續到整張專輯最棒的歌,Grandloves,男女主唱漂亮的你來我往,還有厚重又不失細膩的電子層疊,每次都在我心撞出許多身影,我不清楚是什麼,而有時是悲是喜,確定的是,我會繼續聽下去。

EL-P這張新專輯可說力道十足,雖然沒有什麼耳目一新的嘗試,像今年的Death Grips,不過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饒舌大叔力道可說不輸人,沉重、反骨、破壞,Cancer for Cure很容易就會是張偏頗到難以接近的火團。還好,每首歌都有流暢好聽的電子音軌,帶動整張不安的情緒,連結起來,用舞動來引爆內心的叛亂,單純當作一張舞池專輯來聽或許也行得通,不過犀利又帶勁的歌詞要是忽略也就可惜了。

Request Denied或許也是今年最棒的開頭之一,一開始含蓄的聲響、然後迅速到達噪音的高潮,一次就是兩分多鐘。雖然整張聽到後來很難不感到疲憊,還好最後由八分多鐘的$4 Vic/FTL收場,因為這首歌實在有太多不同的碎片聚在一塊,打醒人不說,非常暢快。

The Antlers一直是個不只是單純搖滾的搖滾樂樂團,電子環繞也會來一下、大編制古典樂也會玩一點,可是又不會玩得太超過,水準之上的詞曲創作讓他們的上上一張專輯Hospice凸出動聽。

很遺憾的,上一張專輯Burst Apart就在老梗老招不斷重複的利用中迷失了,只能說平凡無味。沒想到這張單曲中,他們找到了另外一個新方向,專注在那個地方,好好挖掘出裡頭的情緒。

是的,就像封面,Undersea是一張潛水人的專輯,四首歌或許都在同一個基調,難說有什麼變化,卻完美的塑造出我們深陷於海洋之下的矛盾,明明害怕沉溺、害怕迷失,卻又好奇在黑影的波動之下會有什麼新奇。如此這樣的矛盾,正是點亮這張單曲的地方,Drift Dive絕對是今年最佳單曲之一,"讓我們分裂成數百萬細小的碎片,分散到數十萬處所在吧"。

Antony Hegarty近年來成為女性主義的代言人,以溫和而舒服的方式,取代激進的抗議,唱著哼著,告訴我們擁抱靈魂的性向是件可愛可親很重要的事。可是這又不只是性向的問題,他真正想說的,其實就是擁抱我們真正的自我,全面的、所有的。

這次他的樂團Antony and the Johnsons推出了在哥本哈根錄音的現場專輯,和丹麥國家室內交想樂團合作這張Cut the World,收了兩首未發表的新曲,順便重編重唱過去幾首炙手可熱的好歌。新歌先不說,如果各位喜歡加強版這種概念,重錄的舊歌應該都不會失望,不但延續原本的感動,情緒和氣場都也隨著樂團的幫助大幅放大。不過就算加上兩首優質的新歌,這張還是非常安東尼,而且是沒有什麼新方向的安東尼。動聽歸動聽,他的演講詼諧幽默可愛也讓人好享受,可是不免為他小小擔憂,這樣的方向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Nabil執導的新MV,一樣很有戲劇張力,讓我稍稍聯想起當年Radiohead的Just。不過,Willen Dafoe到底還要死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