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ra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ra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1222

一五年最愛影集/TV of the Year/Part 1


大家應該知道,今年被稱作是 Peak TV,也就是歐美小螢幕的高峰吧?而這也代表著,隨便一部普通好看的,有可能會是前幾年的前五名前片。比方說,如果我是在前年收看英國的成人喜劇 Catastrophe,它可能就會是當年的最愛之一。可是很遺憾的,兼年好看的太多,多到一不小心就能夠列出三、四十部出來。為了克制浪漫的博愛本能,我狠心先吐出十五部「比較不喜歡」的影集,不分名次、按照字母順序排序,在預料會走得更高更遠的一六年來到之前,分享給各位。


20150303

電影/正方形/親愛媽咪

「聽媽媽的話。」

B-

札維耶·多藍鏡頭下的<親愛媽咪>,就像電影裡頭,母親的兒子拿著手機攫取他人生中最開心的那一刻,電影的每一刻都可說是一張精美的相片。一比一的比例,讓觀眾好似遊覽 Instagram 的相簿,多藍細心的用這完美的正方型捕捉戲中角色的靈魂,每一抹微笑,每一絲震動,不因為螢幕左右兩邊都被切除了,就限制住戲中這般戲劇性的母子關係。正方形成為一種微妙的圓滿,畫面的每一道細節皆成為中心,狂野又慈愛的母親,更狂野卻更想愛的兒子,愛在這部戲無所不在,正方型成為愛情最美的相框。

20150128

影評/痛苦/進擊的鼓手 

「公式化的精益求精。」

B-

可能是前幾年看過幾部影集,像是<歡樂合唱團>、<一鳴驚人>、以及最近亞馬遜出品的 Mozart In The Jungle(以下暫譯叢林裡的莫札特),在身上提煉出針對這類登峰造極的藝術題材的抗體,我對這類企圖想要營造出台灣上班族那種工作超時又理所當然的環境感到不得其解。追求藝術當然是痛苦的,精益求精大概比武媚娘登上王位還要困難加倍,可是如果想要說服我追求藝術只有痛苦,那我可是敬謝不敏。

20150108

影評/政論/冬日甦醒

「一場美到不可思議的政論秀。」

B-

我邊看冬日甦醒邊想像著這部故事如果換個地方發生,是不是就會失去什麼了?把片中卡帕多奇亞這種看起來比科幻片還要奇幻的地方改成紐約街頭、倫敦市郊,甚至乾脆移到同是一國的伊斯坦堡,這部描述旅店老闆一家人的故事會不會就被沖淡了?片中那些政治與價值觀所衍生的傲氣是不是就黯淡掉?一旦抹去那一望無際的荒野之美和奇妙石頭所建造的獨特屋子,這部片是否會失去它的靈魂,沒有任何觀看的價值?

20141222

年終榜/一四年/最愛電視劇  


往下讀這個電視戲劇類年終榜單、或者任何類型榜之前,讀者你們必須要先知道的是,一,最好看的不一定是個人最喜歡的,最驚艷的不一定能夠代表這整年,作榜單本來就是一件除了滿足自己的喜好之外,就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所以,以下所有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看、不一定是最驚艷,說不定也不會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品,但我因為這些作品,在今年製造了不少情緒、想法、反省,我秉持著「我想要所以我想放上來」的自私,選出以下這些精彩的作品。

二,以往都沒有特別排名,只是隨便把劇照或海報剪剪貼貼上來而已。除了懶惰,現在想想,也沒有盡到做好介紹的本事,這要怎麼激起讀者的興趣呢?今年特地選了前十五名「我想要所以我想放上來」的佳作,每部都有簡單的介紹、或是相關經驗的分享,然後從第十五慢慢倒數到第一,多少讀者會感到某種秘密要揭曉的興奮感吧?

三,要知道,我是喜歡喜劇大過於戲劇類的人,要把榜單解讀成「年度最佳喜劇」我也沒有異議,不過要小心,有些作品真的很黑暗,黑暗到皮開肉綻的那種,也要小心某些被媒體和電視台歸類為好好笑的喜劇,它們大多只是披著幽默的狼,隨時都在捕獵我們的淚水和傷痛。

20141213

影集/新聞編輯室/自我感覺良好


大家看過 HBO 的影集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嗎? 或者,有沒有印象轉台轉到 HBO 時,有個好像演過阿呆與阿瓜的中年男子坐在主播席,暢聊他認為的正義? 哪怕只有三分鐘,看過這部影集的你,知道艾倫索金這個人嗎? 知道他曾作過最有名的美國政治影集,白宮風雲嗎? 看過電影社群網站、或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魔球嗎?劇本都他寫的。

或許講得有點太複雜了,乾脆先簡單提出結論:新聞編輯室,是我看過最有潛力成為經典影集的作品中,獨一無二的垃圾。

20141114

電影/諾蘭/星際效應

「有愛最美,星際相隨。」

B-

我們都知道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是製定遊戲規則的視覺大師。他的每一部電影都環繞某個中心概念,然後利用角色的台詞告訴大家電影中的世界所遵循的規定。比方說罪惡感會讓一個人無盡失眠、比方說在黑暗中打擊犯罪的騎士絕對不會殺生、比方說魔術是犧牲自己所愛的藝術。這的確是蠻方便的手段,規則先講好就能夠簡化各種題材,讓觀眾關注導演想要說的話,減去太多不必要的混沌。

20141009

影集/喜劇/透明的家族/Transparent


真正的挑戰,真正的自我。
A-

我腦海第一個形容 Tranparent (以下暫譯透明家族) 這齣影集的字,是 bittersweet,本人認知的中文有限,想不出有什麼詞可以攫取這種又甜美又苦悲的感受。又甜又苦還是其次,透明家族中的一家人更謂一團糟;不是過度芭樂戲劇化的那種遭,而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在各自的家庭裡體會過的那種糟糕,那種混沌。我每看新的一集,透明家庭都會牽引我在家庭裡體會過的每種情緒,我想到父親對我怎麼樣,母親對我怎麼樣,妹妹對我怎麼樣,去世的奶奶生前又對我怎麼樣。我想起那些已經沒有辦法挽回、還是在心中默默發痛的悔恨,一方面又告訴自己,我很幸運,因為我們都還在一起。

20140901

電影/失眠/針鋒相對


"壞警察則會因為罪惡感而睡不著"
B

遠在因為記憶拼圖 (Memento) 受到矚目、日後又因為黑暗騎士三部曲與全面啟動受到國際觀眾崇拜之前,2002年,導演諾蘭曾經拍了針鋒相對這部片。大家可能都忘記他早就和國際大明星合作過,像是艾爾帕奇諾、羅賓威廉斯,以及當時還很菜的希拉蕊史旺。大家可能也快忘記他頭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沒有參與劇本的寫作。

20140826

影集/全季/噬血真愛


我們該如何來回憶嗜血真愛呢?

原名 True Blood,七年前出現在 HBO 台,那時候我對這台的期望甚大,認為全世界都唾棄的艱深影集都會被 HBO 撿走,當年就抱著要被震撼到的準備收看嗜血真愛,結果我真的被震撼,真的沒料到 HBO 會搞出這麼一部芭樂的煽情偶像劇,裡頭不但有當初時下最流行的吸血鬼,還有,嗯,可以偷聽其他人類在想什麼的天真少女,然後吸血鬼和天真少女就順著日本偶像劇的節奏速速愛上,接著其他神怪生物輪番上陣,像變形人、狼人、妖精、甚至女巫,當然還有更多、多到數不清的吸血鬼。

20140823

凡人/神/露西

"干我屁事?"
B-

我突然想到好幾年前有部非常知名的日本少年漫畫,漫畫家藤崎龍在 Jump 連載的封神演義,顧名思義,就是改編自中國著名的神話文學封神榜,不過除了人物名字和地理舞台有繼承到以外,基本上是新的故事了。總之,漫畫裡的妲己真正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像幾萬年前來地球的超級外星人,和大地融合在一塊,成為星球,或是說,世界的一部分。(就說真的和許仲琳的原著毫無關聯) 而最後她真的如願了,意識成為星球的一部分,當然,也不再只是讀者認知的妲己。

20140617

女子監獄/影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

"無法讓人輕視的燃燒小宇宙。"

A

偶爾會有這麼一部優秀到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作品,深怕講錯了一句話,旁人便失去興趣,然後自己心想可惜的不是作品,是這位錯失良機的未來觀眾。近日剛釋出整個第二季的女子監獄 aka Orange Is The New Black 就是這麼讓人不知所措的電視劇,如果我說 "這是一齣女人一定要看,男人更不得不看的影集",有人會不會覺得太誇張、太造作,而不想看了? 但這麼一齣大膽的電視劇,的確值得如此囂張的讚美,因為女子監獄是多麼的勇敢,多麼願意犯下許多錯誤,也要讓觀眾深深的進入每一位角色的腦裡,不論厭惡或是喜愛。

20121231

隨興的2012年末


(一月四號小額度增加)

年底照慣例想要寫一篇什麼的來緬懷這一年,我回顧起之前兩年寫出來的東西,一個叫做真正的2010年末,一個是完全的2011年末,害我很想要叫今年是"無敵的2012年末"、或"依然健在的2012年末"以紀念馬雅人錯誤的未來預言之類 (話說我們為什麼要在乎一個已經絕滅的民族?) ,不過不管冠什麼字在前面都覺得好古怪,難道我也該取什麼像是"超級2012年末"之類的,聽起來好像今年都白過了,只有年末稍微可看一點。

20110616

台上的態度


大概是這半年來美國演藝界最精彩的典禮--Tony Award於前個禮拜日畫下娛樂的休止符。我想,只要是喜愛Broadway、以及任何舞台劇的觀眾,很難不被典禮細心打點的表演所吸引,不但如此,看著一齣齣戲碼的吉光片羽隨著提名不斷重複播送,至少會有股想要收集所有playbill的好奇心。

不過我真正想說的,起源自聯合報的報導,寫說得獎的女演員Frances McDormand穿著隨意,顯然不如另外一位打扮亮麗的Ellen Barkin耀眼動人,更沒有得獎的樣子。我也在意美醜,如果說上面那張臃腫的條紋禮服配上牛仔外套的驚人混搭look是好看的,那我就算把伸長的鼻子折斷送人,鼻子還是會繼續長,更別說那只無框眼鏡以及"隨性"的長捲髮。不過顯而易見的,一般媒體很容易將藝人的美醜與上台領獎的資格畫上等號,反映出讀者如此心態的可能性,但我認為美醜是一回事,穿什麼上台和得獎資格卻是另一回事,甚至沒什麼關係,典禮的穿著反而代表一種面對台下觀眾、以及衍生到世間萬物的人生態度。

20110330

Mildred Pierce


你可能會認為Far From Heaven是當年最大的騙子,在層層包裝的夢幻甜蜜中隱藏住人生中最單純也最痛苦的真實;你可能也樂於在I'm Not There之中看著樂壇傳奇Bob Dylan多重而複雜的平行宇宙,並且幻想自己也是Bob的一部份(亦或他是你的一部份)。Todd Haynes可能說不上是多勇敢的導演,但也很難否認他擅長揭露某種令我們心某塊揪起來的才氣。

然後如果你也同意Kate Winslet是2000十年以來少數幾個願意挑戰自我的天才女演員,認為她在女性角色無法避免的陰柔原罪中總是精粹出許多得以好好咀嚼的憂鬱年華,像是The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的女雅痞、或是The Reader那個靠學習文字贖罪的加害者,那待會我想說的便會更明快了。

從這個月27號開始,分割成五個部份、改編自同名原著的迷你影集Mildred Pierce輪番上場,導演是Todd,女主角當然是Kate。興趣者請密切鎖定HBO。

20100824

The 3 Seasons of the Damages



當影集成為人生的某個階段,就像哪部八點檔或偶像劇陪伴你的某段時光,而一路走來,發現我們從成長蛻變到年長時,影集也跟著落幕,不把自己的成長投射到整齣影集上面反而就不容易了。畢竟有誰不因為金權遊戲,也就是Fox於前年推出的影集The Damages的開場感到驚喜,然後又因為他們將同一種手法玩到這第三個年頭,依然新穎而熱烈鼓掌呢?先不論這個影集的主題,首先,第一集的開頭,我們看到女主角Ellen全身鮮血、慌張的走出電梯,然後突然接到六個月前的故事,不免就被這令人好奇的倒述法吊住胃口--為什麼女主角會沾滿鮮血?為什麼慌張的從電梯出來?這個地方又是哪裡?一切都好令人好奇。

20090415

John Adams



我老覺得,最感人至深的,不是所謂的愛情、友情,任何讓人與人之間互相拉扯的情愫,真正感人至深的,是人與人拉扯間的那段,讓人印象深刻、無可忘懷、最實在的經過,因為經歷了一段共同的時間,即使是誤會、是憎恨、是苦難與悲傷的總和,即使我們總有那一刻認為負面大於正面,天黑的比其他季節還快,一直直到我們去回憶它們,回憶那幾段自己體驗的、看過的、摸到的,不論是喜或悲,一滴兩滴淚水也好,我們總會知道什麼是最感人至深的事物。

在這一點,鉅細靡遺的套用在HBO的短篇影集"John Adams"上,可能這陣子找不到最貼切的了。

首先以短篇影集來說,它簡直達到了連一般長短作品都無法明確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深遠流長。影集之所以被大眾觀眾認同,就在於它是長時間佔據的記憶載具。一般小說或電影,你可能兩個小時就能看完,但影集是伴隨你幾週、幾個月的故事,你必須花上相對的時間,去觀看一整個大作品,才能體會原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John(以下如此簡稱)雖然一集遠比一般影集,多達一個小時上下,但短短的七集,連半個季節都不到,你卻能夠從這七集裡面體會、並了解John一整個人生,從事業到家庭,從獨立宣言到老死,一整個完整、並巧妙的鑲入這七個小時,一分一秒也不浪費地,讓你宛若是當下出身的時代人一樣;你用七小時,就可以體會五十年的歷史,五十年的愛與恨,這真的是一般影集望塵莫及的編劇功力。如果說Virginia Woolf是將一天無限放大的奇才,那John的編劇Kirk Ellis與David McCullough則是將偉人一生縮短到深遠流長的改編高手,提醒每個企圖想靠偉人傳記替現代小孩洗腦的大人們,真正好傳記就是要搞這款呢。

John有了精采的編劇,以及Robert Lane不慍不火的動人配樂,當然一定還要提到Tom Hooper這個出色的導演。影集中的導演一角通常都是扮演著忠實重現劇本的功能,一般都不會有太個人、具特色的運景與鏡頭,但Tom Hooper卻給予這部影集的每個鏡頭,靠著藝術手法一般的傾斜與搖晃,讓觀眾體會到最深切的故事的靈魂,像是角色的心理狀態、或是情結的轉折走向,即使只是斜著照一座沒有人的階梯,觀眾也會莫名昇起一鼓躁動或鬱悶。這讓我怎麼不能不期待Tom未來在電影界的發展呢。

不過恐怕沒有一個人,會不像我,將整部戲的最大貢獻推給本劇最偉大、最傑出的三位演員。飾演美國第二任總統John Adams的Paul Giamatti,早就在尋找新方向"Sideways"展現高人一等的扎實演技,這次還是要說,Paul老兄不虧是演技老手,能將John一生裡遇到的種種喜樂,靠著眼皮的抽動與身體的顫抖,用最細微卻不造作的方式,詮釋並獲得我們的掌聲;第二位是早就應該要受到重視的Laura Linney,一直慘遭滑鐵盧的她這次終於靠John的老婆Abigail,一手囊括各大小迷你影集最佳女主角的獎盃(其實是她和Paul一起拿),不過得到多少獎不是太重要,重點是她和Johm所撰寫的悲壯愛情,實在太引人熱淚矣。剩下的一位,是John一生的敵人,也是永遠的朋友,兩塊錢美鈔上的傑佛遜總統,由我從沒聽說過的Stephen Dillane詮釋,他與John一來一往間的兄弟情誼也是熱血又激昂,令人讚嘆。至於其他配角,每一位演出也都相當稱職,不過像是誰演華盛頓之類的樂趣就給各位自己找了。

所以我想你們也知道,這是一部關於John Adams的傳記,剛剛提到他是美國第二任的總統,其實也是第一任在華盛頓之下的副總統。但John一劇不單單只是一個人的故事,他其實也可以說是美國創國五十年的故事,姑且不論史料的真假(即使如此我稍微看了一下百科,內容都算吻合),以一個獨立的故事來看,它可以是一個人的故事,卻從一個人衍生到一個家庭,然後是一整個國家,甚至蓋括整個歐美的國際動態。所以我在開頭所說的深遠流長,是時間軸也可以是空間軸,直到最後一集,不管當初你對故事裡的任何一個細節有過質疑或苦悶,看到那一幅被無腦畫家竄改的畫像,畫著當初草創獨立宣言的經過,排排站的各州州長以及豪華的室內裝潢,你一定會對照第二集裡,回想到宣言的經過根本沒有畫家想像中這麼順利又奢侈,如此的荒誕又可笑,這時John說了:"It's a very bad history, no scene such as you depict here ever took place.Do not let our posterity be deluded with fictions inder the guise of poetical or graphical license. May I add, that nothing is so false as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except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真糟糕的歷史,你畫的內容沒有一個是真正發生過的。不要讓我們未來的子民被這些虛偽的歷史給誘惑,即使那是一種詩意的偽裝或是藝術的自由。容我再說,沒有比歐洲近代史錯誤百出的,除了美國近代史。"

(就是這張,當然影集中的版本有配合演員重畫就是,反正HBO錢多。)

接著,我們會點點頭,可能帶點激昂的淚水之類的,心想我們大概總有一天會忘記誰是美國的第二任總統,但身體曾經經歷過的,關於John和Abigail一生的烈愛、與傑弗遜的糾糾葛葛、還有那份帶領著人民追求真正自由的野望,這七個小時,你大概永遠也忘不了,至少我忘不了它是我這陣子哭的最慘的片子。

還好這個哭是喜悅大過悲傷。


Adams夫婦倆。我不敢說真愛一定得像這兩位如此這般的形影不離,但的確會不由自主的嚮往這一款,只能說John真的要感謝上蒼賜他一個可以忍受微胖禿頭又常離家丈夫的堅毅美娘。



我很喜歡開頭出現的這條蛇,每段代表著一個州,還有Join Or Die這個標語,強調聯合"United" 的重要性。雖然我歷史很差,不過這些有淡淡歷史味道的東西,一向挺吸引我的,這齣影集剛好也是在整整一年前撥映,那時候的我大概在忙一些關於美國工讀的手續,想想真有趣,我一直覺得自己和美國挺有緣的,這該說是好、還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