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0

Fortress

雖然不是老新聞了,挪威遊戲製作商GRIN在09年倒閉以前,曾經受日商SQUARE ENIX的委託進行一項知名角色扮演遊戲FINAL FANTASY的新企劃,Fortress,企圖呈現與以往系列作截然不同的新風格。雖然這個令人期待的跨國企畫案據說因為雙方溝通不良而惡性終止,去年流出的幾張設定稿仍然帶出許多美麗的構圖,看著看著不禁讓人想像,如果這個計畫繼續下去,會不會呈現出北歐神話氣息的新光景呢? (via)







這裡附上過去釋出的開發影片。畫面或許真的好上XIII許多。

20110526

Born This Way - Lady Gaga


私認為Gaga是很精明的女人。熱中社會、包裝以任何和時尚和前衛有關的所有名詞,她的音樂底子似乎就不是這麼重要、或是說讓人計較的事了。這倒也不是說她沒料,她是很棒的流行歌手,所謂流行,不只是從音樂類型中擷取出來的偏見,而是一種已知的職業,她們需要引領所有人的目光,創造朗朗好記的口號,企圖在所有小圈圈中製造一致的橋梁,朝向相同的目標,這意味著通俗是無可避免的原罪。通俗本來就沒什麼,只是獨立樂迷習慣把它的形象誇張醜化了,就心論之,這世間的確有好的通俗、也有差勁難堪的,而Gaga是屬於兩者中間,偏向第三方,也就是"何必"這個新天地。我的意思是,她的歌好不好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不喜歡她這個符號。

Gaga代表著什麼符號呢? 一開始她是奇裝異服的流行歌手,蜷伏在派對裡的流行怪物。The Fame並沒有值得一提的創舉,但聽著一首首舞池勁曲,總會想像自己也穿著緊身反光衣,跳著簡單好記卻滑稽有趣的舞步,撲-撲-撲-撲-撲克臉後是美麗醜惡又富有,就這樣跳舞跳到一場場愛情遊戲,不忘還要大喊"男孩! 男孩! 男孩!",一切變得有趣又帶勁,又帶有優雅而高尚的反叛意味,最有聽頭的Paparazzi還不忘順便要所有攝影機朝自己照過來,彷彿再怎麼使壞都有人同情、有人讚賞。一年不到,The Fame Monster開始引進科幻世界的透光塑膠衣料,甚至貼個十字膠帶在乳頭上,以為不怕裸露卻在最後一刻流露羞澀與矜持,她的音樂從此刻起開始變形,低沉的吼叫、歌德的編曲,長出了血肉,更像她自己。這張僅僅八首歌的作品展現出前張遠遠不及的成熟與完整,再怎麼穿戴獨立標籤的人大概也會跟著嘎嘎嗚啦啦。

從她靠著名聲與銷售實質掌權流行舞台後,才開始發揚自己的符號,投身所謂的社會議題。大明星那一百零八招的電視遊說,對她來說不夠,穿著一身前衛誇張上台演講,才真叫作好屌的有誠意。她呼喊著自由民權,鼓吹同志婚姻,所有人性偉大的光輝的一切,她都觸及到了,彷彿貞德那種革命般的女英雄,穿著華麗妖媚的鎧甲、畸形異常的頭盔。但她真正精明的是,懂得像魔術師般,製造出令人驚嘆的反差。如果說魔術師高明的地方在於製造出觀眾的期待,卻變出高呼於觀眾期待的奇蹟,Gaga就是靠著詭譎的奇裝異服,製造出一道道難以親近又遭受唾棄的高牆幻影,結果舉手投足皆具親和,善於親近歌迷,與所有她口中的小怪獸們開心互動,如此這般想像與現實的差距,一下子便製造巨大無比的吸引力。她的符號於焉形成,高姿態告知大家,再怎麼難以高攀、不好親近、或是被憎恨的我們,也有讓世人接受的甜與蜜。

所以對我來說,Born This Way就是她最真切的參選口號。既然是口號,就會引用先人的名言(Express Yourself之於Born This Way),有時候強調自己說過的話(Bad Romance之於Judas),然後一連串重複再重複的激昂演說(Marry The Night、Hair、Scheiße、Bad Kids、Highway Unicorn、Heavy Metal Lover),觀眾膩到想要睡覺時也不用擔心,一首彷彿是Elton John轉世女性的You And I開始抒情地賺人熱淚,最後再以Celine Dion碰上Pet Boys巧遇Kenny G式的The Edge Of Glory動感的下台一鞠躬。

當然我最後還是搞不清楚她想參選什麼,大概就是自由民主那種玩意兒吧? 不過Bloody Mary和Electric Chapel絕對是這張專輯最閃亮的兩首歌,Bloody一首展現出Gaga前所未有的鬱悶浪漫,緩緩低喃著 "I won't cry for You. I won't crucify the things You do. I won't cry for You, see. When You're gone I'll still be Bloody Mary.",最後的轉音更惹人憐愛。Electric則在她逐漸乾涸的編曲中,靠著堅強旋律殺出重圍,成功融合強力的搖滾節拍與宗教色彩的電子合成,更靠著"Follow me, don't be such a holy fool. Follow me, I need something more from you."一句嘶吼地令人神往。

沒有任何歌曲只是單純的好聽與否,真正取決的基準其實就訴諸在我們這些鑽牛角尖的聽眾耳裡,至於我們有多難搞? 天知道。怎麼說都好,音樂本來就有著音樂之上的附加價值,比方說偶像崇拜、天生傲骨、對喜好的自以為是、以及企圖想要改變世界的Bob Dylan理論。我打從脊髓都難以被Lady Gaga的音樂感動,但我被她這個符號深深吸引,想投身在她所領導的一群小怪物群中,一起跟著合唱"Oh there ain't no other way. I'm on the right track, baby I was born this way"。就算她無法和Kanye West一樣掌握著流行符號突破音樂界線,也不一定真的就令人失望。

3.2 -> 3

The Getty Address - Dirty Projectors


我一直好愛扭曲的事物,像小說,啥都瞭了便如此對我口味。所以大概沒辦法抗拒每一部Lars von Trier,七八零年代的B級電影、或是昇華到Quentin Tarantino,再懶我也難錯過。這倒不是說有多努力鑽研,或是說,我累積的東西多到拿來說嘴,只是有時候聽Dirty Projectors,每次都會覺得,天阿,我真的好喜歡扭曲這種無以言擬又幾乎沒有任何立場的形狀。

說到Dirty Projectors,我必須要先感謝上蒼、Dave Longstreth,或是他們背後那位無形的經紀人投奔到Domino唱片公司,在我根本沒有智慧想像的商業機制下讓EMI代理引進Bitte Orca這張上個十年於我心中無可批敵的經典作品,雖然每次去綠園道誠品,除了我拿的那一塊,另外一塊鮮少人理,讓我心生佩服誠品精算進貨量有多麼高明。還有,我要感謝Dave Longstreth直到09年才入主,Bitte Orca的確是集他們成軍七年為大成、並且囂張到與通俗有所妥協的里程碑,不一定討人喜愛,但也不到人人討打的田地,相反的,05年推出的偽音樂劇專輯,The Getty Address,大概就像燒了通紅的鐵塊,除非你是M,不然必定造反。還好這張不容易買得到。

我想必須先定義這個M。首先,你要喜歡民謠,但這裡的民謠不是指Simon & Garfunkel或Elliot Smith,而是類似Bjork、Joanna Newsome、甚至來那麼點早期Animal Collective味,裡頭最好加進類似Stevie Wonder等等的靈魂浪漫,不只樂風,旋律、尤其是主旋律也流此血液,的這種民謠。其次,這不是Bitte Orca,千萬不要以為有多流行好聽。最後,沒有了,剩下的就是聽眾最純粹的主觀意識,如此。

我不是要有緣人去聽The Getty Address (以下簡稱TGA),事實上,最好不要有人和這張締造任何關係。這不是一張好聽的專輯,細化的說,這不是一聽就大喊"天阿這簡直是我今年為止聽到最棒"的一張專輯,更具體的說,這絕對不是好朋友齊聚一堂時想要驕傲宣傳所好以便獲得認同與討論的一張專輯。TGA只是一枚廢鐵,在我聽來,一枚冷冰冰的鐵塊,刻上了它從哪裡來、經歷什麼地方、又會流浪到何方的預言書,描述不斷想要自盡的男子Don Henley歷經了一場交織著過去與未來的夢境,有老鷹、蛇與仙人掌、以及一位他自己的化身、名為的神秘女子,融合了交響樂團和人聲合唱,以及Dave怪裡怪氣的民謠哼唱,譜寫出一場死了命也要尋找愛情的摩登奧德賽,同時也可能是屬於聽眾一個人的、私密的,了解我們真正的極限在何處的聽力測試。

(Don Henley和老鷹,我認為是Dave的幽默感)

打從I Sit On the Ridge at Dust就不是相當愉悅、醒腦的開頭,詭譎的女聲合唱、緩慢的節奏,打擊樂器的編制好像一打開窗非洲的沙塵就朝臉上飛來的那股難堪,這就是Henley,坐在山崖上,望著世俗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事物,妄想一跳而亡的陳悶戲碼。第二首裡所寫的: "But in the headlights, of those all heading home, all turned on as night came"乃到第三首的"My star could crest parabolic",搭配敲擊樂器的快樂節奏,諷刺某種絕望到快樂的自嘲與自卑。然後到了第五首,Henley開始作夢了,他在夢中追尋著老鷹、蛇與仙人掌的身影,就像過往偉人瞧見老鷹與蛇在仙人掌上盤旋後,便找到了新大陸。

他在第九首遇見Sacagawea Petrillo,包得緊緊的女性,帶領Henley經歷一場場歷史的戰爭,他開始發現,那不只是歷史上的你爭我奪,更是他過往今來的內心掙扎,所有發生的苦痛,就像戰爭般的互相殺戮,然後他發現了愛,這位名為Sacagawea(同時也是美金一元硬幣上的著名印地安人)的靈魂嚮導,其實就是他自己。Henley快樂的唱著"Jolly jolly jolly ego, you fit in, you fit in",然後從"And this will be our final stop. I want to guide you toward the gift shop. Thank you all for being so pleasant."中醒來--Sacagawea的離別曲,多麼睿智的詼諧--Henley發現自己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沒有老鷹、蛇或仙人掌,只有三隻麻雀咬著蟲子在矮叢上。他開始感受到萬物的祝福。

整張曖昧不明的氛圍,豪不明朗的旋律,模糊不清的字詞,彆扭不堪的編曲,再再顯示出齣音樂劇的觀眾只能有一人,只有一個人在觀眾席,才能輕易的從歪七扭八的腥風血雨中脫身。或許可以這麼說,唯有一個人的時候,方能本能性的思考某些繁複混雜的人生道理,而且是適用於自身,獨自的理論。假使真的有人不幸需要一個人好好思考,TGA大概是最好的原聲帶,即使我不願意看到有任何人淪落到獨自走在下大雨的馬路上,或是空氣乾燥空無一人的房間裡,你們可能都需要TGA,這張屬於孤獨、屬於自縊、屬於那些不快樂結局的聽力測試,就像Don Henley在最後和麻雀們合唱著: "And now you restful be, in time. Do not colonize the insides",請測試我們對抗孤單的溫柔,以及足以批敵的勇氣,像從扭曲的結中學習如何解開。

3.5 -> 4

20110523

Cannes 2011 筆記


幾家歡樂幾家愁,大概沒辦法拿來形容這屆坎城影展。不管是威尼斯、柏林、美國的日舞或其它大小影展,獎項通常只是反映當屆評審團的喜好,以及某種我們看不見的、關於政治或文化的幕後推手,但別忘記影展真正的身分,其實是滿載著新電影的平台,新的經典也好,新的失望也罷,我們只需虛心欣賞,主觀評斷,滿足那份學習的渴望與成就的享受,影展不就是這回事嗎?

當然部分原因也是,今年坎城主競賽的作品大都維持在毫不極端的水平上,五成以上的導演甚至曾受各大影展獎項的洗禮,大多也沒失手到相當過分的地步,相信在佳評以及名氣催化下會有更多片商願意盡快引進給觀眾欣賞。

總之,以下是今年主競賽得獎片單(更詳細的於此)。評審主席Robert De Nero、Olivier Assayas(張曼玉前夫)與Uma Thurman等人的喜好挺明顯的啊!

金棕櫚獎:The Tree of Life
評審團大獎:The Kid with a Bike 和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最佳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 (Drive)
最佳女演員:Kirsten Dunst (Melancholia)
最佳男演員:Jean Dujarin (The Artist)
最佳劇本:Joseph Cedar(Footnote)
評審團獎:Polisse
金攝影機獎:Las Acacias

可惜的是,除了日語片皆受到豪不留情的惡評,影評們對沉悶而青澀的Sleeping Beauty與House Of Tolerance,兩部與妓院相關的作品於影展前因為受爭議的預告被受矚目,最後卻落到不太受青睞的尷尬慘局,更尷尬的是,影帝常勝軍Sean Penn主演的This Must Be The Place甚至被形容是瑣碎混亂的殘渣。不過,老話一句,看了才知道,我想如果有心,動身觀賞這些站得上主競賽的作品,是好是壞也算經驗的累積吧。

記得前年好像貼過一整則關於新片海報的期待片單,當初過著學分修滿的慘雲大四,實在沒那心思關心國際影評的走向,一任性就拿電影的海報設計當作期待的依據。今年雖然也說不上作到什麼詳細的功課,大致上卻比過往還認真遊覽相關的資訊,又剛好今年熟識的導演、而且是欣賞的還算不少(握拳叫好),自然是比較熱衷的、隨著網路上其它優秀的前輩們、深夜挑燈蒐集大小影評資訊(比較安慰的是英讀似乎更流暢了)。

所以呢,為了刺激電影票房,小弟再次順手做了粗糙而又隨性到底的期待片單,選自今年坎城的作品,依據自我那愚昧短視的眼光、任性到不可一世的期待、以及自作聰明的信心,雖然不是要各位一定得找機會觀賞,但至少我會。以上。


慢工出細活而又低調羞澀的導演Terrence Malick,總算在一年又一年的推卻之下,於好萊塢體系推出新作The Tree of Life。這部以一次次難以預測的象徵式景色剪輯推動故事脈絡,普遍被形容像詩歌一般,"神靈寄宿萬物之中,事事皆有無限希望",明顯又是一部弱化敘事的意象作品。除了受到英語系媒體的熱烈好評,國際媒體大致也不吝給予掌聲,算是從放映以來最有冠軍樣的(後來也順理成章得到金棕櫚),火燒影展一開始瀰漫的冷冰氣息。

不過Brad Pitt與Sean Penn的影迷還是別抱太大的期待,據總總跡象都顯示出這不是部演員的作品,真正的主角就是導演Malick本人,我猜想他的名字和這部片應該會佔領明年初英美兩地大小獎項吧。還有,六月應該會在台上映,敬請期待。


Nicolas Winding Refn初次與好萊塢體系合作的Drive應該是今年最大的驚喜之作。原因無他,大部分讚揚的原因都在於本片將艱澀的存在主義與優質的動作娛樂充分綜合,所謂文武雙全,我認為聽起來像是另外一個Christopher Nolan。

其中由Ryan Gosling主演的絕痞汽車特技演員兼罪犯駕駛,似乎將他自身的演技生涯又推到了不可思議的新高,搭上同樣受到矚目的新生女演員Carey Mulligan,有影評形容兩人的化學作用強到讓觀眾認定他們就是彼此的天生一對。喜愛這兩位演員的影迷自然不得不放心期待。(我知道沒多少人在乎奧斯卡了,不過Ryan要是因此衝頂我還是會替他開心)

此片台灣也是預計會上。






雖然真的沒刻意,但仔細想想,Lars von Trier的作品似乎和我都還挺有緣分的。Dancer In the Dark是我心中無法抹滅的經典,Dogville令我玩味再三,前年的Antichrist則是把利刃,隨便看都會受到傷害。即使如此還是都很喜歡,喜歡他扭曲的敘事,喜歡探究他作品裡的人物,扭曲的背後隱藏什麼真意。

有趣的是,Melancholia被拿來形容是The Tree of Life的相反,有影評形容von Trier看完Malick的新作後三天,毫不猶豫的生出這兩個小時的反叛,反神靈、反希望,一切都只剩下絕望。

前任蜘蛛女Kirsten Dunst的演出被列為是她演藝的最高峰,摘下本屆后座堪稱合理,希望這樣能激勵她繼續演出多元的劇本,往真正的演技路數邁進(說不定就這樣摘下奧斯卡影后了?)。還有,討厭von Trier的人很多(包含他最近的納粹玩笑),但據說此片特效炫技相當飽滿,美麗的讓人難忘,怎麼說都有一試的價值吧?



本屆由Woody Allen近年施行的歐洲系列的新片,Midnight in Paris開幕,被譽為是"相當舒服、令人愉悅的精采回歸",我想近年除了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以外,不斷自我複製而又老邁疲憊的姿態讓人失望之後,影迷今年應該可以在這部小品裡面得到許多歡笑與淚水。

除了有許多演技派演員演出巴黎歷史名人,創作不少話題外,美國知名喜劇演員Owen Wilson亦生動詮釋這個禁錮在匱乏創作力的角色,得到不少讚揚。

Woody Allen曾說這部片不是真實的巴黎,而是他想像中的巴黎,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巴黎影評買了單。等到在台灣上映了,當然要找機會體驗不可。






以上三部導演皆是坎城的老面孔,Dardenne兄弟的The Kid with a Bike、Nuri Bilge Ceylan的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以及Aki Kaurismäki的Le Havre。目前得出的結論是,三部導演依然把持過往優秀的水平,像是The Kid中真摯而不造作的男孩冒險、Anatolia一片承襲Ceylan沉靜中以小見大的驚悚張力、Le Harve則是暗諷移民問題的黑色喜劇,評價皆有出色之處,值得等待。


Pedro Almodovar的名氣還用得著多提嗎? 我的確相當中意以鬱悶母親為主軸的The Volver,雖然如此,大概如同一些網路評論的前輩,對我來說Almodovar總只是好看,但幾乎沒有好看到爆開來的程度。

不過這次與台灣觀眾也很熟悉的男演員Antonio Banderas合作的新片The Skin I Live In,改往驚悚路數出發,光是故事本身就挺有趣的。描述Antonio飾演的整型醫生為了改良人工皮膚,綁架一名與亡妻身型相像的女子,並整型成亡妻的樣子。據說整部片不見血色,以不假修飾的色調導入深邃黑暗的情緒,解剖深入人性中最深層的夢靨。看膩以女性觀點遊走的Almodovar影迷似乎有了嘗鮮的藉口,我試想這部應該是西語版本的Dexter吧。

此外,這部電影的海報設計大概是今年看到最優的,如果照前年以海報為基準的話,我最期待的應該就是這部片。







由日舞影展推派出來,入選為本屆一種注目單元的Martha Marcy May Marlene,所累積的好評也相當可觀。

本片描述從密教逃脫的少女,身體心靈倍受凌虐,只好求助親生姊姊的悲慘故事,看過預告的人,大概都被Elizabeth Olsen(就是Olsen姐妹倆的,另外一個妹妹)的演出震懾住了,我想表現應該不亞同為新生代演員、The Winter's Bone的Jennifer Lawrence。此外因為The Winter's Bone大受矚目的John Hawkes據說也在此片繼續發光發熱。









一種注目中,Miss Bala也是我可能會喜歡的片子。

選美皇后 + 販毒組織 + 追殺戲碼,流暢的動作運鏡,豐沛的角色互動,雖然聽起來像A片情節,但我寧可想成是辛辣草根版的Miss Congeniality。最近渴望優秀通俗娛樂片的我就需要這款的。








受人崇敬的靈性女演員Tilda Swinton這次雖然逐后失利,大多影評還是讚揚她在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的精采表現。

此片描述Tilda飾演的母親,在兒子犯下校園槍殺案並且自盡之後,如何面對之後的生活,在悲痛中醒思過去的教育。多數影評認為此片洗去八股的說教意味,不給予任何實質上的答案,帶領著觀眾進入Tilda的視野,在似是而非的意識邊緣游走,喜歡具體解答的觀眾可能要三思。

有趣的是,其實今年一集Grey's Anatomy中也有類似的母親角色,那時候我就想如果能夠拍出一部加害者母親的電影,或許會很有趣吧。看來有人比我先行一步了。



此外,有機會或許會看的電影還有:


雖然Sean Penn主演的This Must Be The Place大概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 混雜,但這個角色可是以吾愛經典老樂團The Cure主唱為藍本的呢! 乍看劇照還頗有風味的,看Sean裝扮如此妖媚的份上,我還是願意一試。





雖然我不是相當鍾愛這種向過往榮光深深鞠躬致敬的主題,但充斥過往好萊塢黑白美術的The Artist,靠著高度娛樂感詮釋過氣默片明星的一生,對我這種從不好好收看好萊塢老派經典的觀眾來說,似乎算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入門作品吧?

20110522

Portal 2


說到機器人會先想到什麼?

嗯.... 我想想。首先會是Star Wars的R2D2吧? 沉默不語、盡責守護著安納金一家人,忠誠的程式設計在人類感情史上反而難以實現。不然就是原子小金剛,它大概就是話比較多的R2D2。Capcom 的洛克人顯然稍微襲承原子小金剛的雛形,咀嚼青少年的青澀與叛逆。Ghost in the Shell的素子只是將肉身換作鋼鐵,不屬於人工智慧的範疇,姑且也不深論,史匹柏的A.I.裡那個單純渴望母愛的小男孩倒與上述例子沒有特大的差距。最後當然會想到Wall-E,除了我們熟知的忠誠盡責,更多了那份死命追求真愛的執著,寫下程式的人類都難以辦到了,程式運算的結果卻是如此。

20110510

THOR


這兩三個禮拜等結果等到有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睡覺,又什麼時候要起床,如此這般日夜顛倒不知所措。我過著幾乎毫無任何生產力的生活,每天該做的就是煩惱該看什麼書、或是哪部電影好,那麼多張精彩可期的經典專輯等我收聽,卻以毫無心情為由拒絕垃圾桶般的吸收,這想法是何來的奢侈? 從歷史上來看,我正處在幸福的低潮,過著人人喊打的日子,這情況和五年前被二一的那兩個禮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不知道該做什麼,也沒有動力想幹什麼,憂鬱和苦悶完全來自我自己,比照守護者裡的笑匠、型男飛行日記的George Clooney或烈火悍將的Robert De Nero,沒有什麼比作繭自縛還要更沒意義、因此而悲哀的。

Josef Koudelka








20110505

Chrome says It Gets Better

相當懂得如何作好廣告的Google Chrome,除了是本人愛用的遊覽器,也繼承動畫公司 Pixar 與家電公司 Sony,成為 It Gets Better 的發聲器。相當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