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3

TV Shows of 2013


Songs of 2013


1. A Tooth For An Eye by The Knife, in Shaking The Habitual
2. Change by Mikal Cronin, in MCII
3. Zebra by Oneohtrix Point Never, in R Plus Seven
4. Play by Play by Autre Ne Veut, in Anxiety
5. Afterlife by Arcade Fire, in Reflektor
6. Hang on to Life by Ariel Pink and Jorge Elbrecht, in Hang on to Life EP
7. Hello Stranger by Julia Holter, in Loud City Song
8. Lunar Phobia by No Joy, in Wait To Pleasure
9. Advanced Falconry by mutual benefit, in Love's Crushing Diamond
10. XO by Beyoncé, in BEYONCÉ

20130813

Best of Björk [2013 version]


有些東西本來早早就要來寫,比方說本人心中的碧玉十大金曲,應該要搶在她老娘來台前就寫好,不過有時候就是懶惰,一方面也是忘了,當記起來的時候就覺得好尷尬,就像那些暑假前我就列好的內容,都以 "未完成" 的型態帶著羞辱向我襲來。

20130718

"你有看到嗎? 那個人在揮手,不知道在對誰揮。"


他知道他正在想什麼,但有時候又不得以忽略某些急探出頭的想法,某個迷你的想像,就像他無聊的時候看著指針順時鐘慢轉,緩緩勾勒出一秒一秒的歷史。時間和想像其實雷同,都是摸不著邊際的抽像,你不知道下一秒和下兩秒的真正差異,有時候手一揮也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只知道 "我揮了手,一次又一次,沒人注意到我,但依然在這裡揮著等待某個人能注意到我" ;想像也是,你揮了手,一次又一次,想像遠方某著人會看見自己,好奇著 '那個人在和我揮手嗎? 為什麼? 我們認識嗎? 還是說在對我身後的人輝?"

20130417

Anxiety for Nothing, Something and Everything


記得幾年前和朋友討論到專輯封面的存在價值。那時候好像聊到音樂的數位化發展,越來越少人買CD,越來越少人去唱片行,也越來越少人記得光碟黑膠甚至卡帶這回事 (這真是越來越疲憊的話題了),所以有可能,不必特別去設計所謂的封面,反正也沒人看得到,音樂下載了通常就直接聽。這聽起來其實還挺荒唐,至少現在來說,專輯封面還算是個理所當然的東西,不過我朋友說,如果沒有專輯封面,我們是不是就不會被封面所左右,整張專輯的價值將只單純集中在音樂上? 如果沒有專輯封面,我們選專輯是不是就少了一個基準,而這基準事實上也是一種包袱,間接影響我們聆聽的動機?

20130415

從零到一,Shaking the Habitual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不喜歡討論政治,因為就是有人不喜歡被分類。就像性別、宗教、文化、任何和 '群體" 相關的詞彙,當我們討論政治的時候,自然就會將自己分類在某種針對公眾議題的立場,然後,我們也會分類對方,對方也會分類我們,這其實就很類似在討論同志婚姻時,不是贊成就是反對的概念,一旦討論起政治,互相就會填上顏色,一種無法妥協,沒有中間地段的絕對。討厭談論政治的人,大多不喜歡落入這種非黑即白的概念。畢竟很多事情,不是一種方式,一種立場,一種角度就能解決的。

20130412

Overgrown Isn't Overgrown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某些評論網,諸如Pitchfork或是Paste的評分制度。對我來說,超過兩位數的,都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數字。像是8.3和8.5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這多出的0.2又代表什麼? 或許這些評論寫手真的喜歡某張唱片大過於另外一張唱片,所以用二位數細分這些好壞。不過這樣過度拘於小節的界定實在抹煞音樂、或是任何品味上的抽像價值。畢竟我們無法保證兩個月後自己是不是還覺得The King of LimbsThe Terror還好聽,一旦喜歡,哪來的必要比較兩張差不多喜愛的專輯,更何況到頭來比較習慣聽哪一張,會因為時空和自我成長等等因素而決定。對我來說,只要知道喜不喜歡,大概有多喜歡就夠了,這種彈性和變化也是音樂或是其他藝術媒介挑戰個人思考的有趣之處。

20130404

搖醒你這懶屁股,Shake the Habitual!


我覺得等待的時間會改變一個人的判斷力。當The Knife於今年初公開說要推出睽違七年的新專輯時,就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因為等了好幾年,就盲目讚美推出過近十年最棒的流行唱片之一,Silent Shout的他們。所以當我 (和眾多歌迷們) 有機會試聽整張新專輯,Shake The Habitual時,我知道我必須要重複播送好幾十回,不管當時有沒有報告要趕 (有,還兩篇),不管睡眠到底充不充足,更不管鄰居會不會敲門抗議,音量放大,至少十遍。出乎意料的是,聽不到一次,甚至一半而已,就大概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會極力讚美這張長達九十分鐘的概念專輯。

20130320

二十二十,流行什麼的



重複聽過賈斯汀 (Justin Timberlake) 的新專輯,The 20/20 Experience之後,我很慶幸這幾年有Grimes、Frank Ocean還有Autre Ne Veut等人的崛起。

20130303

新世代


我的一小跌,是演藝事業的一大步!

(一樣,臉書上的老文,但念在打這麼多的份上,就也放在這裡留檔了)

想想,珍妮佛勞羅斯實在讓太多新生代女星羨慕了。有多少女演員能夠像她一樣入圍兩次後以23歲之姿拿到小金人,短短三年的時間而已。連我的愛,凱特溫絲蕾都得入圍個四五次才拿到第一座。米雪兒威廉斯甚至還沒捧在手心過 (而她也快離開"新生代")。

譯名



去你的片名!

(原本浩浩蕩蕩打在臉書上當作是嚷嚷,但後來想想,好歹也寫了一個小時,就放到這裡吧)

這一年半載遊走大英南北,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之後發現原來說的是龍貓。我們台灣人有屬於自己的中文譯名,他們也有,一開始挺令我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