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4

搖醒你這懶屁股,Shake the Habitual!


我覺得等待的時間會改變一個人的判斷力。當The Knife於今年初公開說要推出睽違七年的新專輯時,就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因為等了好幾年,就盲目讚美推出過近十年最棒的流行唱片之一,Silent Shout的他們。所以當我 (和眾多歌迷們) 有機會試聽整張新專輯,Shake The Habitual時,我知道我必須要重複播送好幾十回,不管當時有沒有報告要趕 (有,還兩篇),不管睡眠到底充不充足,更不管鄰居會不會敲門抗議,音量放大,至少十遍。出乎意料的是,聽不到一次,甚至一半而已,就大概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會極力讚美這張長達九十分鐘的概念專輯。

就像女主唱Karin說的,的確,這不是一張過去The Knife會作出來的專輯--他們甚至想要改團名,我可以理解--;她在Pitchfork裡的訪談提到,她和兄弟倆存心想要反映出家鄉當地的社會亂象,像是貧富不均、種族歧視、性別認同等等,專輯名字可見一斑,聽了幾首歌也深感贊同。沒錯,Shake The Habitual是他們目前最有野心的一張專輯,不再像過去一樣大多用流行音樂的結構作基底,除了幾首歌,大部分的曲子沒有標準前奏-副歌的安排,甚至聽不出來哪段是副歌,要不然,就是純音樂,有幾十秒鐘的扭曲巨響,也有長達十九分鐘的靜謐鋪陳。姑且不論到底想傳達什麼理念,這十三首歌在瘋狂程度的表現、還有即興混音的多元性上,實在沒有任何想要踩剎車的意思。

可是說到野心這條路,通常都很容易通往過度沉溺=自我感覺良好的終點,雖然這兩者間的界線很難畫分的清楚,像Sufjan Stevens的The Age of Adz,我會貼上野心這標籤,不過Cat Power去年的Sun,我只會覺得這女的也太有自信。尷尬的是,Shake The Habitual剛好介於中間,有時候火力強大令我拍掌叫好,但也有想要快轉到重點的苦惱時刻。有幾首歌,我真誠的覺得他們應該說完想說的話了,夠了,可以唱下一首歌了,卻偏偏還在苦撐,宛如每首The 20/20 Experience的歌一樣。最明顯的例子應該是Raging Lung,這首前面四分多鐘美的不像話,證明她倆還是很會寫好旋律,但之後的好幾分鐘,就只是延續前面的節奏和編曲,即使稍有變化,我也早就已經夠滿足,不太需要好幾分鐘的"後高潮"。

就某程度來說,我還是希望這是張純粹的"流行專輯",前奏、副歌、再前奏、再副歌、副歌、副歌,然後不是聽其他首,就是鬼打牆的聽同一首,不過我很清楚,這張專輯不是要來滿足我K歌的渴望,如果期待的是另外一張Silent Shout,那,我回去聽Silent Shout就好。Karin和Olof明顯想要滿足他們內心的創作慾,沒有妥協,更沒有退路,幸好這次冒險還是製造不少美麗的火花,像A Tooth For An Eye就是很棒的開場曲,先延續Silent Shout的味道,然後越來越大膽,混入民族樂的特性,到後來止不住了,直接跳進Full of Fire的黑暗漩渦,之後,不是瘋狂亂舞的瘋狂瘋狂,就是類似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或是Brian Eno那種需要慢慢咀嚼的抽象幻想。Without You My Life Would Be Boring、Wrap Your Arms Around Me、還有Stay Out Here都是很精彩的、激進的電音衝擊。整體聽來,這次不再是熟知的黑暗,而是顏色對比分明的剪貼意象。

總之,就某程度來說,Shake The Habitual是Tomorrow, In a Year--他們製作的音樂劇作品--的衍生。再仔細想想,如果有後搖,為什麼不能有"後舞曲"? 雖然這樣的代價就是不能隨時隨地拿出來聽了,因為人生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思考,也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是、或是本來就不如此激進。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Thanks for any other informative website. The place else may I get that type of info written in such
an ideal way? I've a venture that I'm just now running
on, and I've been at the glance out for such information.

My blog: registry cleaner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