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3
Cannes 2011 筆記
幾家歡樂幾家愁,大概沒辦法拿來形容這屆坎城影展。不管是威尼斯、柏林、美國的日舞或其它大小影展,獎項通常只是反映當屆評審團的喜好,以及某種我們看不見的、關於政治或文化的幕後推手,但別忘記影展真正的身分,其實是滿載著新電影的平台,新的經典也好,新的失望也罷,我們只需虛心欣賞,主觀評斷,滿足那份學習的渴望與成就的享受,影展不就是這回事嗎?
當然部分原因也是,今年坎城主競賽的作品大都維持在毫不極端的水平上,五成以上的導演甚至曾受各大影展獎項的洗禮,大多也沒失手到相當過分的地步,相信在佳評以及名氣催化下會有更多片商願意盡快引進給觀眾欣賞。
總之,以下是今年主競賽得獎片單(更詳細的於此)。評審主席Robert De Nero、Olivier Assayas(張曼玉前夫)與Uma Thurman等人的喜好挺明顯的啊!
金棕櫚獎:The Tree of Life
評審團大獎:The Kid with a Bike 和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最佳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 (Drive)
最佳女演員:Kirsten Dunst (Melancholia)
最佳男演員:Jean Dujarin (The Artist)
最佳劇本:Joseph Cedar(Footnote)
評審團獎:Polisse
金攝影機獎:Las Acacias
可惜的是,除了日語片皆受到豪不留情的惡評,影評們對沉悶而青澀的Sleeping Beauty與House Of Tolerance,兩部與妓院相關的作品於影展前因為受爭議的預告被受矚目,最後卻落到不太受青睞的尷尬慘局,更尷尬的是,影帝常勝軍Sean Penn主演的This Must Be The Place甚至被形容是瑣碎混亂的殘渣。不過,老話一句,看了才知道,我想如果有心,動身觀賞這些站得上主競賽的作品,是好是壞也算經驗的累積吧。
記得前年好像貼過一整則關於新片海報的期待片單,當初過著學分修滿的慘雲大四,實在沒那心思關心國際影評的走向,一任性就拿電影的海報設計當作期待的依據。今年雖然也說不上作到什麼詳細的功課,大致上卻比過往還認真遊覽相關的資訊,又剛好今年熟識的導演、而且是欣賞的還算不少(握拳叫好),自然是比較熱衷的、隨著網路上其它優秀的前輩們、深夜挑燈蒐集大小影評資訊(比較安慰的是英讀似乎更流暢了)。
所以呢,為了刺激電影票房,小弟再次順手做了粗糙而又隨性到底的期待片單,選自今年坎城的作品,依據自我那愚昧短視的眼光、任性到不可一世的期待、以及自作聰明的信心,雖然不是要各位一定得找機會觀賞,但至少我會。以上。
慢工出細活而又低調羞澀的導演Terrence Malick,總算在一年又一年的推卻之下,於好萊塢體系推出新作The Tree of Life。這部以一次次難以預測的象徵式景色剪輯推動故事脈絡,普遍被形容像詩歌一般,"神靈寄宿萬物之中,事事皆有無限希望",明顯又是一部弱化敘事的意象作品。除了受到英語系媒體的熱烈好評,國際媒體大致也不吝給予掌聲,算是從放映以來最有冠軍樣的(後來也順理成章得到金棕櫚),火燒影展一開始瀰漫的冷冰氣息。
不過Brad Pitt與Sean Penn的影迷還是別抱太大的期待,據總總跡象都顯示出這不是部演員的作品,真正的主角就是導演Malick本人,我猜想他的名字和這部片應該會佔領明年初英美兩地大小獎項吧。還有,六月應該會在台上映,敬請期待。
Nicolas Winding Refn初次與好萊塢體系合作的Drive應該是今年最大的驚喜之作。原因無他,大部分讚揚的原因都在於本片將艱澀的存在主義與優質的動作娛樂充分綜合,所謂文武雙全,我認為聽起來像是另外一個Christopher Nolan。
其中由Ryan Gosling主演的絕痞汽車特技演員兼罪犯駕駛,似乎將他自身的演技生涯又推到了不可思議的新高,搭上同樣受到矚目的新生女演員Carey Mulligan,有影評形容兩人的化學作用強到讓觀眾認定他們就是彼此的天生一對。喜愛這兩位演員的影迷自然不得不放心期待。(我知道沒多少人在乎奧斯卡了,不過Ryan要是因此衝頂我還是會替他開心)
此片台灣也是預計會上。
雖然真的沒刻意,但仔細想想,Lars von Trier的作品似乎和我都還挺有緣分的。Dancer In the Dark是我心中無法抹滅的經典,Dogville令我玩味再三,前年的Antichrist則是把利刃,隨便看都會受到傷害。即使如此還是都很喜歡,喜歡他扭曲的敘事,喜歡探究他作品裡的人物,扭曲的背後隱藏什麼真意。
有趣的是,Melancholia被拿來形容是The Tree of Life的相反,有影評形容von Trier看完Malick的新作後三天,毫不猶豫的生出這兩個小時的反叛,反神靈、反希望,一切都只剩下絕望。
前任蜘蛛女Kirsten Dunst的演出被列為是她演藝的最高峰,摘下本屆后座堪稱合理,希望這樣能激勵她繼續演出多元的劇本,往真正的演技路數邁進(說不定就這樣摘下奧斯卡影后了?)。還有,討厭von Trier的人很多(包含他最近的納粹玩笑),但據說此片特效炫技相當飽滿,美麗的讓人難忘,怎麼說都有一試的價值吧?
本屆由Woody Allen近年施行的歐洲系列的新片,Midnight in Paris開幕,被譽為是"相當舒服、令人愉悅的精采回歸",我想近年除了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以外,不斷自我複製而又老邁疲憊的姿態讓人失望之後,影迷今年應該可以在這部小品裡面得到許多歡笑與淚水。
除了有許多演技派演員演出巴黎歷史名人,創作不少話題外,美國知名喜劇演員Owen Wilson亦生動詮釋這個禁錮在匱乏創作力的角色,得到不少讚揚。
Woody Allen曾說這部片不是真實的巴黎,而是他想像中的巴黎,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巴黎影評買了單。等到在台灣上映了,當然要找機會體驗不可。
以上三部導演皆是坎城的老面孔,Dardenne兄弟的The Kid with a Bike、Nuri Bilge Ceylan的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以及Aki Kaurismäki的Le Havre。目前得出的結論是,三部導演依然把持過往優秀的水平,像是The Kid中真摯而不造作的男孩冒險、Anatolia一片承襲Ceylan沉靜中以小見大的驚悚張力、Le Harve則是暗諷移民問題的黑色喜劇,評價皆有出色之處,值得等待。
Pedro Almodovar的名氣還用得著多提嗎? 我的確相當中意以鬱悶母親為主軸的The Volver,雖然如此,大概如同一些網路評論的前輩,對我來說Almodovar總只是好看,但幾乎沒有好看到爆開來的程度。
不過這次與台灣觀眾也很熟悉的男演員Antonio Banderas合作的新片The Skin I Live In,改往驚悚路數出發,光是故事本身就挺有趣的。描述Antonio飾演的整型醫生為了改良人工皮膚,綁架一名與亡妻身型相像的女子,並整型成亡妻的樣子。據說整部片不見血色,以不假修飾的色調導入深邃黑暗的情緒,解剖深入人性中最深層的夢靨。看膩以女性觀點遊走的Almodovar影迷似乎有了嘗鮮的藉口,我試想這部應該是西語版本的Dexter吧。
此外,這部電影的海報設計大概是今年看到最優的,如果照前年以海報為基準的話,我最期待的應該就是這部片。
由日舞影展推派出來,入選為本屆一種注目單元的Martha Marcy May Marlene,所累積的好評也相當可觀。
本片描述從密教逃脫的少女,身體心靈倍受凌虐,只好求助親生姊姊的悲慘故事,看過預告的人,大概都被Elizabeth Olsen(就是Olsen姐妹倆的,另外一個妹妹)的演出震懾住了,我想表現應該不亞同為新生代演員、The Winter's Bone的Jennifer Lawrence。此外因為The Winter's Bone大受矚目的John Hawkes據說也在此片繼續發光發熱。
一種注目中,Miss Bala也是我可能會喜歡的片子。
選美皇后 + 販毒組織 + 追殺戲碼,流暢的動作運鏡,豐沛的角色互動,雖然聽起來像A片情節,但我寧可想成是辛辣草根版的Miss Congeniality。最近渴望優秀通俗娛樂片的我就需要這款的。
受人崇敬的靈性女演員Tilda Swinton這次雖然逐后失利,大多影評還是讚揚她在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的精采表現。
此片描述Tilda飾演的母親,在兒子犯下校園槍殺案並且自盡之後,如何面對之後的生活,在悲痛中醒思過去的教育。多數影評認為此片洗去八股的說教意味,不給予任何實質上的答案,帶領著觀眾進入Tilda的視野,在似是而非的意識邊緣游走,喜歡具體解答的觀眾可能要三思。
有趣的是,其實今年一集Grey's Anatomy中也有類似的母親角色,那時候我就想如果能夠拍出一部加害者母親的電影,或許會很有趣吧。看來有人比我先行一步了。
此外,有機會或許會看的電影還有:
雖然Sean Penn主演的This Must Be The Place大概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 混雜,但這個角色可是以吾愛經典老樂團The Cure主唱為藍本的呢! 乍看劇照還頗有風味的,看Sean裝扮如此妖媚的份上,我還是願意一試。
雖然我不是相當鍾愛這種向過往榮光深深鞠躬致敬的主題,但充斥過往好萊塢黑白美術的The Artist,靠著高度娛樂感詮釋過氣默片明星的一生,對我這種從不好好收看好萊塢老派經典的觀眾來說,似乎算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入門作品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