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1
隨興的2012年末
(一月四號小額度增加)
年底照慣例想要寫一篇什麼的來緬懷這一年,我回顧起之前兩年寫出來的東西,一個叫做真正的2010年末,一個是完全的2011年末,害我很想要叫今年是"無敵的2012年末"、或"依然健在的2012年末"以紀念馬雅人錯誤的未來預言之類 (話說我們為什麼要在乎一個已經絕滅的民族?) ,不過不管冠什麼字在前面都覺得好古怪,難道我也該取什麼像是"超級2012年末"之類的,聽起來好像今年都白過了,只有年末稍微可看一點。
20121229
Films of 2012
Moonrise Kingdom dr. Wes Anderson / Amour dr. Michael Haneke
The Cabin in the Woods dr. Drew Goddard / The Master dr. Paul Thomas Anderson
Looper dr. Rian Johnson /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dr. Stephen Chbosky
おおかみこどもの雨と雪 (The Wolf Children Ame and Yuki) dr. 細田守 / Magic Mike dr. Steven Soderbergh
Albums of 2012
Fiona Apple - The Idler Wheel Is Wiser Than The Driver Of The Screw And Whipping Cords Will Serve You More Than Ropes Will Ever Do
Death Grips - The Money Store
Grimes - Visions
Tame Impala - Lonerism
Austin Wintory - Journey™ (Original Soundtrack from the Video Game) / Laurel Halo - Quarantine
Andy Stott - Luxury Problems / Frank Ocean - channel ORANGE
El-P - Cancer 4 Cure / Swans - The Seer / Actress - R.I.P.
Holy Other - Held / Spiritualized - Sweet Heart Sweet Light / Daughn Gibson - All Hell
Grizzly Bear - Shields / Roomful of Teeth - Roomful of Teeth / Dirty Projectors - Swing Lo Magellan
20121227
20121122
Amour
剛剛在臉書上用英文洋洋灑灑寫了將近一千字的短文,講的是我的奶奶、她的晚年生活、還有我們家如何應付她的晚年生活,寫的比寫論文還要認真。事實是,關於我奶奶,她的故事可以寫成三部曲,年輕的日子一本,不過要交由我爸爸來寫,而他可能也只是從兄弟姐妹那裡知道的,因為他最小,爺爺早早就去世。中年的日子一本,一樣交由家父來寫,沒人比他更清楚。最後,關於晚年,或許我也能出一點力,至少,我和奶奶的所有回憶,早就比一本書還厚 (至少比穿搭書還厚)。
20121116
Why Won't They Talk To Me?
我的一生簡直就在追尋最適合的社交技巧。老實說,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社交的人。瘋狂大一生活 (現在想想,應該是討人厭的大一生活,那時候頑皮到了現在的我會想揍死的境界) ,總是給人某種其實我很愛好社交 (過了頭) 的假像,其實本人更像家父,如果可以的話,還真不喜歡和人家說話,不過同時又很悶騷的希望大家都來找我說話。這一兩年,可能是到了新環境,什麼樣的人(尤其是國籍和語言) 都有,我又不是那種會到處和人家聊天的人。
20121115
Rocky Core
冰島實驗流行女歌手Björk (這頭銜好長來著,還沒說她是坎城影后) 去年初秋推出的新專輯Biophila是一次屬於她個人的旅行。雖然說起旋律,沒有過往這麼嚷嚷上口,也沒有相當驚艷的編曲,不過比較起她早期的創作,這張專輯的重點並非放在好曲子或是流行的堅持,碧玉 (唉還是打中文好了) 放在她自己與科技的連結,選定許多有趣的媒介,像iPad、APP、各種新奇古怪的樂器、自制的器具。她並非特別想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歌曲,照舊是一首首標準的碧玉製造,沒有新意,可是非常真實,然後用這些特別的樂器或媒介,呈現出某種依然是她可是更不太像她的感覺。乍聽停滯不前,可是依然能和過往的專輯有著巨大的區隔。
標籤:
After Listening,
Indie,
Like Art,
Music,
MV
20121110
寫網誌
要寫網誌,尤其是沒人看的網誌,是很簡單的事。可是要寫得開心,享受其中,這對心態不斷在變動的我們來說,反而好困難。
曾幾何時,寫網誌 (aka 文章、心得、新奇分享、日記、碎碎念、甚至是根本沒有貼出來的草稿) 對我來說是舉足輕重。用文字宣洩自己擁有的東西,有時候比起朋友之間面對面暢聊還要更珍貴。寫字 (講得好像80年代,明明現在都是打字) 要面對的是自己,好像在和自己聊天,然後把其中記錄起來,讓其他人閱讀。基本上不管寫什麼東西,給人家看的永遠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作者到底該如何面對自己、什麼時候面對、為什麼要面對、面對的結果又是什麼,一向是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
20121102
20120808
After Listening 013
先對這幾張專輯說聲感謝,這幾周有好事、還有更多難過與壓力,驚慌失措的我不知如何是好,還好有這些好歌帶我暫時逃離灰色地帶。
美國獨立音樂評論大老Pitchfork非常莫名其妙給了Frank Ocean近乎極端的高分,我自己的認知是,channel Orange的確是張出色的R&B專輯,融合許多精巧的音樂元素,還有驚艷又恰到好處的實驗精神。可是,這也是張不完美的專輯,比方說,Frank在描寫小情小愛方面相當拿手,像Forrest Gump還有Bad Religion兩首,編曲精巧可愛又大氣之餘,詞曲亦十分動人;不過在某些"史詩性"的嘗試卻又意外平板無奇,像長達八分多鐘以埃及豔后為主角的Pyramid,初聽時覺得他的勇氣可佳,但歌詞太過普通,後段編曲拉得過長,失去了前段的力道。而這個問題也發生在其他首歌上。
除此之外,這個專輯在編排上也頗破碎,大概是想玩的太多,裝了很多純音樂以及"錄音",以至於讓專輯有起有伏,類似The Olivia Tremor Control(R.I.P. Bill Doss),可是法蘭克的火侯還不夠,聽到後來這些有的沒的都被我淡淡跳過。說到近年Neo Soul這塊,我終究覺得Janelle Monáe前年的史詩概念專輯ArchAndroid才叫令人印象深刻。Janelle這張當然也有很多缺點,不過,比起法蘭克,Janelle嘗試的曲風更豐富,整張聽來更有種說不出的一致感,沒有冷點,頂多就是覺得太多了(這通常都不會是壞事,經典通常都是這樣來的)。
話是這樣講,法蘭克這張橘子頻道依然無可反對的優秀,尤其是Lost一曲,簡單扼要,輕輕唱著每個人都會有的煩惱,像是輕鬆看待的Lost In Translation,真的就算不知道該往哪跑,還是不要迷失自己的心態,不該只是著急。
我要收回對Passion Pit以及其創作首腦又是主唱Michael Angelakos的輕藐。我對這個團體一直沒有什麼太深的感觸,就是很普通的電子搖滾流行樂團,Arcade Fire的激昂、M83的噪音轟炸、還有太多人玩到習以為常的電子取樣。可是,只能說有時候光有音樂還好,一旦挑到適合的時刻,我們就會聽到經典。Gossamer當然不是什麼多優秀的經典,Michael依然喜歡玩人聲取樣,一直吼來吼去,論單曲結構,可能都沒有當年Sleepyhead還要新鮮,可是,在低潮的時候,我發現這張有相當巨大到難以忽略的治癒效果。
因為這其實也是一張悲傷難過、徬徨追尋的專輯,只是用太多甜蜜和熱情包裝過罷。
或許根本的原因是,當我們需要激勵的時候,不大需要太過繁複或是前衛的歌曲吧? 麥可繼續擁抱他的風格,流行好聽好記好吸收,歌詞更是簡單得不可思議,可是我就是聽得到,和許多低潮的人想要假裝自己沒事了一樣,麥可也在假裝自己是開心正向,對未來有希望的勇者。但假面總是能夠摘得掉,他在On My Way唱著"我要娶妳"的同時,我知道他擔心未來成真,在I'll Be Alright唱著"我沒事我沒事",可是聲音深處只見脆弱和虛無。我突然想到,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恐懼帶給我們最大的勇氣,而自己也有躁慮症的麥可,說不定比我們都還清楚這一點,聽聽Constant Conversations,整張專輯最突出的光芒之一,他清楚知道人會徬徨,只是因為人有所望。
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這張Purity Ring。當然,像他們這樣可以和The Knife或是Grimes畫上百分之六十的等號的Synth Pop團體多到數不清,顯然這個樂風不但受到廣大同志,喔不,廣大歌迷的支持,事實上也發展到窮途末路,通常只要玩出自己的風格就夠可喜可賀。上述聊到的Passion Pit也是一腳踩在這一塊,最近最成功的大概是來自英國的The xx。
Shrines當然也是一張乍聽之下走老梗路線的流行電子作品,有趣的是,這一男一女配不單單只是將電子節拍和取樣作為能夠舞動身體的工具,他們另外帶進類似Brian Eno的環繞電子成分,一首首原本能夠帶進舞池的歌,都變成一支支迷你短片,有故事、有情緒、甚至有類似於My Bloody Valentine那種就算拋棄歌詞旋律、單聽配樂就已經有太多的情感。
當然,這可能也是Shrines這張最大的缺點。扣除掉某幾首歌,大部分的詞曲實在都不怎麼樣,反而淪落到配樂,而配樂是主角的窘境。即使如此,Crawlersout說不定是今年最棒的專輯開頭曲,一開始三秒種合成旋律一下,某種懷舊而又悲傷、卻又難以拒絕的美麗,提醒我們某些真的難以言喻、可是又難去忘懷的回憶。之後這巨大的情緒完美延續到整張專輯最棒的歌,Grandloves,男女主唱漂亮的你來我往,還有厚重又不失細膩的電子層疊,每次都在我心撞出許多身影,我不清楚是什麼,而有時是悲是喜,確定的是,我會繼續聽下去。
EL-P這張新專輯可說力道十足,雖然沒有什麼耳目一新的嘗試,像今年的Death Grips,不過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饒舌大叔力道可說不輸人,沉重、反骨、破壞,Cancer for Cure很容易就會是張偏頗到難以接近的火團。還好,每首歌都有流暢好聽的電子音軌,帶動整張不安的情緒,連結起來,用舞動來引爆內心的叛亂,單純當作一張舞池專輯來聽或許也行得通,不過犀利又帶勁的歌詞要是忽略也就可惜了。
Request Denied或許也是今年最棒的開頭之一,一開始含蓄的聲響、然後迅速到達噪音的高潮,一次就是兩分多鐘。雖然整張聽到後來很難不感到疲憊,還好最後由八分多鐘的$4 Vic/FTL收場,因為這首歌實在有太多不同的碎片聚在一塊,打醒人不說,非常暢快。
The Antlers一直是個不只是單純搖滾的搖滾樂樂團,電子環繞也會來一下、大編制古典樂也會玩一點,可是又不會玩得太超過,水準之上的詞曲創作讓他們的上上一張專輯Hospice凸出動聽。
很遺憾的,上一張專輯Burst Apart就在老梗老招不斷重複的利用中迷失了,只能說平凡無味。沒想到這張單曲中,他們找到了另外一個新方向,專注在那個地方,好好挖掘出裡頭的情緒。
是的,就像封面,Undersea是一張潛水人的專輯,四首歌或許都在同一個基調,難說有什麼變化,卻完美的塑造出我們深陷於海洋之下的矛盾,明明害怕沉溺、害怕迷失,卻又好奇在黑影的波動之下會有什麼新奇。如此這樣的矛盾,正是點亮這張單曲的地方,Drift Dive絕對是今年最佳單曲之一,"讓我們分裂成數百萬細小的碎片,分散到數十萬處所在吧"。
Antony Hegarty近年來成為女性主義的代言人,以溫和而舒服的方式,取代激進的抗議,唱著哼著,告訴我們擁抱靈魂的性向是件可愛可親很重要的事。可是這又不只是性向的問題,他真正想說的,其實就是擁抱我們真正的自我,全面的、所有的。
這次他的樂團Antony and the Johnsons推出了在哥本哈根錄音的現場專輯,和丹麥國家室內交想樂團合作這張Cut the World,收了兩首未發表的新曲,順便重編重唱過去幾首炙手可熱的好歌。新歌先不說,如果各位喜歡加強版這種概念,重錄的舊歌應該都不會失望,不但延續原本的感動,情緒和氣場都也隨著樂團的幫助大幅放大。不過就算加上兩首優質的新歌,這張還是非常安東尼,而且是沒有什麼新方向的安東尼。動聽歸動聽,他的演講詼諧幽默可愛也讓人好享受,可是不免為他小小擔憂,這樣的方向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美國獨立音樂評論大老Pitchfork非常莫名其妙給了Frank Ocean近乎極端的高分,我自己的認知是,channel Orange的確是張出色的R&B專輯,融合許多精巧的音樂元素,還有驚艷又恰到好處的實驗精神。可是,這也是張不完美的專輯,比方說,Frank在描寫小情小愛方面相當拿手,像Forrest Gump還有Bad Religion兩首,編曲精巧可愛又大氣之餘,詞曲亦十分動人;不過在某些"史詩性"的嘗試卻又意外平板無奇,像長達八分多鐘以埃及豔后為主角的Pyramid,初聽時覺得他的勇氣可佳,但歌詞太過普通,後段編曲拉得過長,失去了前段的力道。而這個問題也發生在其他首歌上。
除此之外,這個專輯在編排上也頗破碎,大概是想玩的太多,裝了很多純音樂以及"錄音",以至於讓專輯有起有伏,類似The Olivia Tremor Control(R.I.P. Bill Doss),可是法蘭克的火侯還不夠,聽到後來這些有的沒的都被我淡淡跳過。說到近年Neo Soul這塊,我終究覺得Janelle Monáe前年的史詩概念專輯ArchAndroid才叫令人印象深刻。Janelle這張當然也有很多缺點,不過,比起法蘭克,Janelle嘗試的曲風更豐富,整張聽來更有種說不出的一致感,沒有冷點,頂多就是覺得太多了(這通常都不會是壞事,經典通常都是這樣來的)。
話是這樣講,法蘭克這張橘子頻道依然無可反對的優秀,尤其是Lost一曲,簡單扼要,輕輕唱著每個人都會有的煩惱,像是輕鬆看待的Lost In Translation,真的就算不知道該往哪跑,還是不要迷失自己的心態,不該只是著急。
我要收回對Passion Pit以及其創作首腦又是主唱Michael Angelakos的輕藐。我對這個團體一直沒有什麼太深的感觸,就是很普通的電子搖滾流行樂團,Arcade Fire的激昂、M83的噪音轟炸、還有太多人玩到習以為常的電子取樣。可是,只能說有時候光有音樂還好,一旦挑到適合的時刻,我們就會聽到經典。Gossamer當然不是什麼多優秀的經典,Michael依然喜歡玩人聲取樣,一直吼來吼去,論單曲結構,可能都沒有當年Sleepyhead還要新鮮,可是,在低潮的時候,我發現這張有相當巨大到難以忽略的治癒效果。
因為這其實也是一張悲傷難過、徬徨追尋的專輯,只是用太多甜蜜和熱情包裝過罷。
或許根本的原因是,當我們需要激勵的時候,不大需要太過繁複或是前衛的歌曲吧? 麥可繼續擁抱他的風格,流行好聽好記好吸收,歌詞更是簡單得不可思議,可是我就是聽得到,和許多低潮的人想要假裝自己沒事了一樣,麥可也在假裝自己是開心正向,對未來有希望的勇者。但假面總是能夠摘得掉,他在On My Way唱著"我要娶妳"的同時,我知道他擔心未來成真,在I'll Be Alright唱著"我沒事我沒事",可是聲音深處只見脆弱和虛無。我突然想到,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恐懼帶給我們最大的勇氣,而自己也有躁慮症的麥可,說不定比我們都還清楚這一點,聽聽Constant Conversations,整張專輯最突出的光芒之一,他清楚知道人會徬徨,只是因為人有所望。
MV其實也算頗有可看性,至少,麥可好可愛。
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這張Purity Ring。當然,像他們這樣可以和The Knife或是Grimes畫上百分之六十的等號的Synth Pop團體多到數不清,顯然這個樂風不但受到廣大同志,喔不,廣大歌迷的支持,事實上也發展到窮途末路,通常只要玩出自己的風格就夠可喜可賀。上述聊到的Passion Pit也是一腳踩在這一塊,最近最成功的大概是來自英國的The xx。
Shrines當然也是一張乍聽之下走老梗路線的流行電子作品,有趣的是,這一男一女配不單單只是將電子節拍和取樣作為能夠舞動身體的工具,他們另外帶進類似Brian Eno的環繞電子成分,一首首原本能夠帶進舞池的歌,都變成一支支迷你短片,有故事、有情緒、甚至有類似於My Bloody Valentine那種就算拋棄歌詞旋律、單聽配樂就已經有太多的情感。
當然,這可能也是Shrines這張最大的缺點。扣除掉某幾首歌,大部分的詞曲實在都不怎麼樣,反而淪落到配樂,而配樂是主角的窘境。即使如此,Crawlersout說不定是今年最棒的專輯開頭曲,一開始三秒種合成旋律一下,某種懷舊而又悲傷、卻又難以拒絕的美麗,提醒我們某些真的難以言喻、可是又難去忘懷的回憶。之後這巨大的情緒完美延續到整張專輯最棒的歌,Grandloves,男女主唱漂亮的你來我往,還有厚重又不失細膩的電子層疊,每次都在我心撞出許多身影,我不清楚是什麼,而有時是悲是喜,確定的是,我會繼續聽下去。
EL-P這張新專輯可說力道十足,雖然沒有什麼耳目一新的嘗試,像今年的Death Grips,不過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饒舌大叔力道可說不輸人,沉重、反骨、破壞,Cancer for Cure很容易就會是張偏頗到難以接近的火團。還好,每首歌都有流暢好聽的電子音軌,帶動整張不安的情緒,連結起來,用舞動來引爆內心的叛亂,單純當作一張舞池專輯來聽或許也行得通,不過犀利又帶勁的歌詞要是忽略也就可惜了。
Request Denied或許也是今年最棒的開頭之一,一開始含蓄的聲響、然後迅速到達噪音的高潮,一次就是兩分多鐘。雖然整張聽到後來很難不感到疲憊,還好最後由八分多鐘的$4 Vic/FTL收場,因為這首歌實在有太多不同的碎片聚在一塊,打醒人不說,非常暢快。
The Antlers一直是個不只是單純搖滾的搖滾樂樂團,電子環繞也會來一下、大編制古典樂也會玩一點,可是又不會玩得太超過,水準之上的詞曲創作讓他們的上上一張專輯Hospice凸出動聽。
很遺憾的,上一張專輯Burst Apart就在老梗老招不斷重複的利用中迷失了,只能說平凡無味。沒想到這張單曲中,他們找到了另外一個新方向,專注在那個地方,好好挖掘出裡頭的情緒。
是的,就像封面,Undersea是一張潛水人的專輯,四首歌或許都在同一個基調,難說有什麼變化,卻完美的塑造出我們深陷於海洋之下的矛盾,明明害怕沉溺、害怕迷失,卻又好奇在黑影的波動之下會有什麼新奇。如此這樣的矛盾,正是點亮這張單曲的地方,Drift Dive絕對是今年最佳單曲之一,"讓我們分裂成數百萬細小的碎片,分散到數十萬處所在吧"。
Antony Hegarty近年來成為女性主義的代言人,以溫和而舒服的方式,取代激進的抗議,唱著哼著,告訴我們擁抱靈魂的性向是件可愛可親很重要的事。可是這又不只是性向的問題,他真正想說的,其實就是擁抱我們真正的自我,全面的、所有的。
這次他的樂團Antony and the Johnsons推出了在哥本哈根錄音的現場專輯,和丹麥國家室內交想樂團合作這張Cut the World,收了兩首未發表的新曲,順便重編重唱過去幾首炙手可熱的好歌。新歌先不說,如果各位喜歡加強版這種概念,重錄的舊歌應該都不會失望,不但延續原本的感動,情緒和氣場都也隨著樂團的幫助大幅放大。不過就算加上兩首優質的新歌,這張還是非常安東尼,而且是沒有什麼新方向的安東尼。動聽歸動聽,他的演講詼諧幽默可愛也讓人好享受,可是不免為他小小擔憂,這樣的方向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Nabil執導的新MV,一樣很有戲劇張力,讓我稍稍聯想起當年Radiohead的Just。不過,Willen Dafoe到底還要死幾次?
標籤:
After Listening,
Indie,
Music,
MV
20120723
My 10 of Radiohead
我到底算不算是電台頭(電頭司令,Radiohead)的樂迷呢? 仔細回想,我喜歡他們的軌跡,從來就不是這麼一條直直通到底。高中正迷戀日本ACG音樂的我,因為朋友的介紹,人家燒了一片小孩ㄟ(Kid A)給我聽,那時候放進音響裡,沒有太大的迴響,只覺得是噪音的合集,當時完全摸不清十年後的自己,已經不再聽ACG樂,而小孩ㄟ後來竟然是未來的我最愛的專輯之一。
20120711
Dirty Projectors Swing Lo Magellan; less is more and less
David Longstreth說他希望作一張紀錄當下時間的專輯,就這道裡來講,我對他的、或是Dirty Projectors的新專輯Swing Lo Magellan的關心過程也是過去幾年的細微紀錄。從他宣布開始錄音、到公佈新歌、到後來公佈推出日期的過程,他說的每一個細節我都歷歷在目。很顯然的這張從無至有代表我對個人喜好的景仰和追求,也就因為這樣,我對這張的感覺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楚,也絕對不會用一句"好好聽"的愚粉名言匆匆帶過。
標籤:
After Listening,
Indie,
Music,
MV
20120706
20120705
After Listening 012
四到五到六月出了許多不錯的新專輯,我當然秉持自私自利又獨斷的精神,挑某些注定喜歡以及注定會踩到地雷的作品,想不倒大部分都是美麗好聽好自在,就像英國的天氣,與其相信每天都是陰天圖騰的天氣預報,還不如癡癡相信明天或許有晴天,聽音樂大概就是如此,只要有點希望,在這老梗逐漸麻痺新梗又快速成老梗的年代,還是會有收穫的。
重點是,我不能再懶了,趕快趁某個大團的大專輯出來前好好整理一下。
說到老梗第一名,Beach House應該是箇中高手,不必懂一大堆刁鑽又傲慢的名詞,聽過上一張或是任何一張他們的老專輯,Bloom聽起來真的依然一個樣,幾乎沒變,變的只有編曲的成熟和緊湊度。所以,這不會是張帶領我們往新世紀邁進的專輯,比較像是在原地踏步,全心全意緬懷那些舊的東西,舊的年代,這兩個團員最喜歡最有感最擅長的東西。於是乎,喜歡他們的,大概會一直喜歡下去,優秀的流行詞曲(Myth)、感人肺腑的氛圍(Wild)、還有八股動人的精彩結尾(Irene),姑且不用自私的質疑他們到底能不能玩出新意,整張的完整度依然亮眼,然後Troublemaker是我無法遺忘而會一直哼唱的動人歌曲。
有一種樂風是沒有個基準風格,可以確定的是不會一直持續在同一個階段,可是還是可以聽得出來是某個樂團或是創作人的作品。這種無法期待可是能夠辨識的樂風,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名字,也不是把某個支派前面打上post就能夠完整勾勒出這種樂風的不可思議,不過如果要講出某個樂團來代表,那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Animal Collective,他們永遠都在作不一樣的事情,可是我們永遠不會認錯人。這張單曲包含兩首新歌Honeycomb和Gotham(蝙蝠俠的城市名),像是以前Feel專輯裡面出來的可是又好像不是,反正不重要,就只是單純的激昂好聽,聽久了耳朵爛掉也無所謂了。
這是張遊戲原聲帶,在這個地方我很少會寫這個領域的東西,不過其實在我最早期的聆聽歲月,聽的就是遊戲原聲帶,國中大概花了一整個暑假抱著Final Fantasy VII那份黑膠大小包裝的限量版原聲帶聽得全家人都哼得出來。和日本塊狀重合成音的配樂風格不同,歐美的配樂家比較偏向於電影般的流動式配樂,大多以管弦樂隊為主。Austin Wintory不意外的走向這個道路,不過Journey是一個非比尋常、有時弔詭有時莫名的遊戲,Austin竟然能夠在這不尋常中殺出一條相當感動的血路,用美麗好記、而又不斷變化的主旋律,好好激起玩家的遊戲回憶,單是聆聽也好美麗,整張聽來有高有低,起伏不斷,完整度相當驚人,果然人生就是如此才叫精彩。
有人說嘻哈樂要死了,well.... 不算是個偏執嘻哈樂迷的我,對這種說法實在沒有任何看法,冷感無奈,對我來說,嘻哈樂不用太多,偶爾來一張有趣的,就是很棒的恩典。前年有Kanye的MBDWF,去年是Shabazz Palaces的Black Up,今年要是沒有意外(不過Big Boi好像要出新專輯了?),應該會是Death Grips拔得頭籌,靠著草根十足叛逆加倍破壞力強卻又帶有Math Rock趣味性的專輯The Money Store,告訴大家討人厭的噪音也能是浩浩蕩蕩的娛樂,只要玩得正確,就不會是M.I.A.的Maya,而是這一整張雄心抱負強到差一點就會滑死自己的自虐作品。我聽得不斷捏冷汗,怕他們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單純的噪音",而這緊張感正是最好聽的地方。
還記得上面講到的某個難以定型的樂風和相關的Animal Collective嗎? 以這基準來看,來自布魯克林的Liars也是這樣的樂團(話說,為什麼每次樂評都要提到來自哪裡哪裡的什麼什麼,好像連出身地都是一個標籤,有時候標籤太多了整個樂評除了標籤外什麼都沒有,就像我這篇除了廢話什麼都沒有),離開上張邪惡搖滾的Sisterworld,這次走向緩緩飄流的黑暗電音,沒有過度的力道,含蓄的帶動所有情緒,可是聽久了那股邪門會逐漸加深,Liars專輯中一直健在的不舒服感還是存在,WIXIW(Wish You)實在不能久待,偶爾聽聽No.1 Against The Rush爽一爽,沉溺之餘千萬不要忘記這世界上還有歡愉的事物,而不是這般黑暗深邃。
我喜歡女聲,大概不是一天兩天的新聞,我可以因為喜歡的女聲暫時忘記無聊八股的編曲,或是當那些膚淺的詞曲不存在。所以當我聽到連編曲和歌詞都有看頭(聽頭?)的女創作者,整個就像挖到寶物,必須好好珍惜一番。Laurel Halo的首張專輯Quarantine就是一張類似於玩弄聲音層疊的Julianna Barwick或是遊走在古典與娛樂之間的Julia Holter,而且一樣的不完美。不過Laurel顯然更有趣、更積極的想要在通俗和實驗性中玩出一條兩者兼具的中庸之道,成品大概就像封面一樣華麗又血腥,每種嘗試都帶著無數自謔的傷口,在痛苦中綻放自己這般那般。
基本上我是抱著冒險心選這張專輯來聽,之前在你管已經試聽幾首歌曲,老實說並沒有非常喜歡,Actress的電音風格走得極簡平實,沒有什麼過度難受又為之一亮的噪音,整體而言似乎沒有什麼野心,可是我還是點了這張來聽,大概是最近吸收太多起起伏伏,希望能有個簡單的什麼來中和一下。某天真的卯起來聽這張R.I.P,一開始也是沒什麼感受,想不到聽久了,發現整個身體都在舞動,而且是有層次的,慢慢的、然後熱情的、再來緩緩的,像是什麼咒語一樣,這才發現Actress厲害的不是發現什麼新東西,而是用舊東西來製造新的刺激,Raven一曲可是我的死穴,每次聽了都舞得不能自己,誰快來救我!
重點是,我不能再懶了,趕快趁某個大團的大專輯出來前好好整理一下。
說到老梗第一名,Beach House應該是箇中高手,不必懂一大堆刁鑽又傲慢的名詞,聽過上一張或是任何一張他們的老專輯,Bloom聽起來真的依然一個樣,幾乎沒變,變的只有編曲的成熟和緊湊度。所以,這不會是張帶領我們往新世紀邁進的專輯,比較像是在原地踏步,全心全意緬懷那些舊的東西,舊的年代,這兩個團員最喜歡最有感最擅長的東西。於是乎,喜歡他們的,大概會一直喜歡下去,優秀的流行詞曲(Myth)、感人肺腑的氛圍(Wild)、還有八股動人的精彩結尾(Irene),姑且不用自私的質疑他們到底能不能玩出新意,整張的完整度依然亮眼,然後Troublemaker是我無法遺忘而會一直哼唱的動人歌曲。
有一種樂風是沒有個基準風格,可以確定的是不會一直持續在同一個階段,可是還是可以聽得出來是某個樂團或是創作人的作品。這種無法期待可是能夠辨識的樂風,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名字,也不是把某個支派前面打上post就能夠完整勾勒出這種樂風的不可思議,不過如果要講出某個樂團來代表,那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Animal Collective,他們永遠都在作不一樣的事情,可是我們永遠不會認錯人。這張單曲包含兩首新歌Honeycomb和Gotham(蝙蝠俠的城市名),像是以前Feel專輯裡面出來的可是又好像不是,反正不重要,就只是單純的激昂好聽,聽久了耳朵爛掉也無所謂了。
這是張遊戲原聲帶,在這個地方我很少會寫這個領域的東西,不過其實在我最早期的聆聽歲月,聽的就是遊戲原聲帶,國中大概花了一整個暑假抱著Final Fantasy VII那份黑膠大小包裝的限量版原聲帶聽得全家人都哼得出來。和日本塊狀重合成音的配樂風格不同,歐美的配樂家比較偏向於電影般的流動式配樂,大多以管弦樂隊為主。Austin Wintory不意外的走向這個道路,不過Journey是一個非比尋常、有時弔詭有時莫名的遊戲,Austin竟然能夠在這不尋常中殺出一條相當感動的血路,用美麗好記、而又不斷變化的主旋律,好好激起玩家的遊戲回憶,單是聆聽也好美麗,整張聽來有高有低,起伏不斷,完整度相當驚人,果然人生就是如此才叫精彩。
有人說嘻哈樂要死了,well.... 不算是個偏執嘻哈樂迷的我,對這種說法實在沒有任何看法,冷感無奈,對我來說,嘻哈樂不用太多,偶爾來一張有趣的,就是很棒的恩典。前年有Kanye的MBDWF,去年是Shabazz Palaces的Black Up,今年要是沒有意外(不過Big Boi好像要出新專輯了?),應該會是Death Grips拔得頭籌,靠著草根十足叛逆加倍破壞力強卻又帶有Math Rock趣味性的專輯The Money Store,告訴大家討人厭的噪音也能是浩浩蕩蕩的娛樂,只要玩得正確,就不會是M.I.A.的Maya,而是這一整張雄心抱負強到差一點就會滑死自己的自虐作品。我聽得不斷捏冷汗,怕他們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單純的噪音",而這緊張感正是最好聽的地方。
還記得上面講到的某個難以定型的樂風和相關的Animal Collective嗎? 以這基準來看,來自布魯克林的Liars也是這樣的樂團(話說,為什麼每次樂評都要提到來自哪裡哪裡的什麼什麼,好像連出身地都是一個標籤,有時候標籤太多了整個樂評除了標籤外什麼都沒有,就像我這篇除了廢話什麼都沒有),離開上張邪惡搖滾的Sisterworld,這次走向緩緩飄流的黑暗電音,沒有過度的力道,含蓄的帶動所有情緒,可是聽久了那股邪門會逐漸加深,Liars專輯中一直健在的不舒服感還是存在,WIXIW(Wish You)實在不能久待,偶爾聽聽No.1 Against The Rush爽一爽,沉溺之餘千萬不要忘記這世界上還有歡愉的事物,而不是這般黑暗深邃。
我喜歡女聲,大概不是一天兩天的新聞,我可以因為喜歡的女聲暫時忘記無聊八股的編曲,或是當那些膚淺的詞曲不存在。所以當我聽到連編曲和歌詞都有看頭(聽頭?)的女創作者,整個就像挖到寶物,必須好好珍惜一番。Laurel Halo的首張專輯Quarantine就是一張類似於玩弄聲音層疊的Julianna Barwick或是遊走在古典與娛樂之間的Julia Holter,而且一樣的不完美。不過Laurel顯然更有趣、更積極的想要在通俗和實驗性中玩出一條兩者兼具的中庸之道,成品大概就像封面一樣華麗又血腥,每種嘗試都帶著無數自謔的傷口,在痛苦中綻放自己這般那般。
基本上我是抱著冒險心選這張專輯來聽,之前在你管已經試聽幾首歌曲,老實說並沒有非常喜歡,Actress的電音風格走得極簡平實,沒有什麼過度難受又為之一亮的噪音,整體而言似乎沒有什麼野心,可是我還是點了這張來聽,大概是最近吸收太多起起伏伏,希望能有個簡單的什麼來中和一下。某天真的卯起來聽這張R.I.P,一開始也是沒什麼感受,想不到聽久了,發現整個身體都在舞動,而且是有層次的,慢慢的、然後熱情的、再來緩緩的,像是什麼咒語一樣,這才發現Actress厲害的不是發現什麼新東西,而是用舊東西來製造新的刺激,Raven一曲可是我的死穴,每次聽了都舞得不能自己,誰快來救我!
標籤:
After Listening,
Indie,
Music
20120428
20120423
Android
有人還會想看異型嗎? 尤其是Ridley Scott的異型前傳? 對我來說他執導的初代異型中,最讓我喜歡的其實是片頭那個一筆一畫逐漸拼湊出英文片名的設計,每次看都讓我背後直顫,即使現在有太多複製的手法,恐怕沒有一個能比異型首集還要搶眼。
不過這次由他回鍋執導的前傳Prometheus最注目的不單是會不會扭轉他的創意枯竭,由德國香肉Michael Fassbender飾演的機器人David實在太有趣了,讓人直想起首集那個可憐的機器人(後來去演Frodo的老家人),以下這個釋放多天的影片的趣味恐怕還大過原片預告太多。
不過看久了,實在無法不令人不聯想今年更早一點,由遊戲公司Quantic Dream的David Cage執導的新遊戲引擎展示短片KARA。比起稍微詭譎的David,Kara展示出該公司相當器重的人性思考,相當感動。
說到機器人,其文本實在難以數清(個人最愛的恐怕還是押井守的功殼機動隊,Mass Effect 3的EDI也是有趣的設定),看來我們人類都對和自己一模一樣相貌卻由機器組成的存在有種莫名的恐懼和憧憬。回到異型,不難想像為什麼Scott要把機器人放進怪物的文本裡面,當我們看著和自己幾乎相同可是又不是人類的存在步入危機之中,那種微妙的緊張和爽勁真是難以言喻。
不過這次由他回鍋執導的前傳Prometheus最注目的不單是會不會扭轉他的創意枯竭,由德國香肉Michael Fassbender飾演的機器人David實在太有趣了,讓人直想起首集那個可憐的機器人(後來去演Frodo的老家人),以下這個釋放多天的影片的趣味恐怕還大過原片預告太多。
不過看久了,實在無法不令人不聯想今年更早一點,由遊戲公司Quantic Dream的David Cage執導的新遊戲引擎展示短片KARA。比起稍微詭譎的David,Kara展示出該公司相當器重的人性思考,相當感動。
說到機器人,其文本實在難以數清(個人最愛的恐怕還是押井守的功殼機動隊,Mass Effect 3的EDI也是有趣的設定),看來我們人類都對和自己一模一樣相貌卻由機器組成的存在有種莫名的恐懼和憧憬。回到異型,不難想像為什麼Scott要把機器人放進怪物的文本裡面,當我們看著和自己幾乎相同可是又不是人類的存在步入危機之中,那種微妙的緊張和爽勁真是難以言喻。
標籤:
Film,
Tech,
Video Game
Rock and Game and Nostalgia
懷舊似乎是現代社會向前邁進無法避免的副作用,特別是科技進步每個人都能用不同工具發聲的這個時候,向過去致敬的手段也是不勝枚舉。於是這個由Fredde Gredde和Jolly鼓手(看起來很好吃)合作的十分鐘合集對我這個很不想承認可是聽完覺得自己實在是電玩老骨頭的老玩家來說,實在有點太過感動,即使有些橋段太像我很不欣賞的日本配樂家櫻庭統。
標籤:
Music,
OST,
Video Game
20120321
風之旅人,這齣電影
大概沒有人質疑質量效應三部曲(Mass Effect)高潮迭起、從開始到結束、彷彿一場公路的星際旅途,所以我敢說,把來自整個星系、各有歷史包袱的夥伴縮減成一個個陌生、長得又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路人,將一百多個小時的陰謀和探索濃縮成兩個小時不到的迷你版本,所有細節更小更單純,整個帶來的感動卻依然無與倫比,風之旅人(Journey)就是這麼款了不起的奇蹟。
20120319
質量效應三究竟能不能靠孤單的英雄打破三部曲的魔咒?
為什麼所有三部曲中,最好的幾乎是中間那一個,在遊戲產業,戰神(God Of War)、戰爭機器(Gears Of War),甚至去年的秘境探險(Uncharted)一次次規模不輸給前幾代的完結篇還是不幸中了這個詛咒,今年又有一部大作第三最終作中了這個蠱毒,質量效應三(Mass Effect 3),終結浩瀚宇宙、人類與外星生物、有機物和無機物、混沌和秩序兩者間不斷交織所寫出的龐大故事,質量三畫下一個從視覺特效、以及敘事手法都相當震驚的句點,可是顯然的,這對陪伴了三代、花了五年守候這些螢幕夥伴的玩家還不夠。是不是因為第二作感受不到這份缺憾,所以才稱得上最好的?
2012011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