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1

James Blake Himself


所有建築在優秀上的附加效果都有神化作用。比方說寫出一首好旋律已經是很不得了,隨時都會被某某雜誌排在top 50,如果你還會玩一點電子樂,那或許一下子就會晉級到top 10,假設你玩的剛好是有點被玩到盡頭的dubstep,碰! 我們便會說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棄之可惜,更妙的是如果創作者以二十幾歲的年輕姿態抬頭,一臉英挺而美型的模樣,說他其實玩的不只是dubstep,一切都是輔佐他的歌聲--是的,他還有個好嗓子--那這些附加作用到頭來都只是在神化他最優秀的本質,也就是旋律。是的,他的確寫了首首好曲子,在前幾張單曲的磨練下,James Blake終於摸清楚要怎麼陪襯出他所寫出的旋律,所以這張同名專輯也是張摸索中求得的自我認同。

想當然爾,他的嗓音是詮釋旋律的不二人選,和前幾次單曲不同,他的嗓音為作品添增了許多獨特的鑑別度。低沉、沙啞、好像磁沙沉入水中,互相排斥或吸引,並且試著用早熟的世故捉住青澀的尾巴,他開始用這動人而獨佔的樂器,將他寫的旋律一一唱出,而他的弦律通常都是簡單的,長度不超過幾個拍子,以為只是小菜一碟,卻在宛若電子節拍般的重複下,層層重疊成一張巨幅的畫像,就拿The Wilhelm Scream一曲來說,這是幅自我墜落與噪音之間的渲染,有點像是John Warwicker的作品,手段單純,但心思繁複,到最後你無法認定這是意識清楚的人在自擾,還是繁瑣複雜的人想釐清自己。當然你也可以找到像Bon Iver那種溫暖而悠揚的旋律,Lindisfarne便是如此聰穎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靜匿的,旋律稍為複雜,於是幾乎不加進任何的樂器,只是默默的清唱,二則是像春風一樣飄逸而鼓動的,一邊只是不斷重複著"Beacon don't fly too high",一邊用吉他和電子節拍,拍打著整首意境的變化。

或許James是如此看重旋律本身,所以他翻唱了Feist的Limit To Your Love,以自己的獨到詮釋這首撼動人心的曲子,James製造出鋼琴的古典與dubstep機械節拍的斷層,然後任由自己的嗓音帶領歌詞與旋律幽游在某種矛盾的意象中。他最後仍然以動人的曲子閉幕,Measurements一首唱著感情那些難以計算的變化,同樣的弦律承載四段歌詞,當背景樂逐漸沉默失聲時,依然不斷複製再重唱。

雖然想用Antony Hegarty一頭栽進Burial的電子合成器來描述James Blake,不過這顯然是有點武斷過了頭。其實我覺得James是某種程度的民歌手,唱著美麗的旋律,跳動的文字,直率表達著某種說來憂鬱但不說反而壓抑的狀態,某種程度的James也像是吟遊詩人,在恣意妄為的節拍波動中,唱著那些沒有主詞以及動詞的字句,像是拼圖一樣,是任性,也是詩意。這張專輯聽起來的是如此東拼西湊,像把所有顏料倒進來,卻沒有仔細調和,紅的紅,藍的還是藍,在古典和摩登之間仍然有著一道堅固的牆佇立著,你可以說這是一種青澀的粗糙表態,但在這James Blake摸索的過程中,很難看到所謂做作的匠氣,或是自以為是的胡言亂語,所有和不起來的顏料依然保有自我鮮明的樣貌,而James想呈現的就是張適合他自己的表達方式,表達他的旋律,他自己。







4.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