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0

作愛/LP1/FKA twigs

"作愛作的事。"
A

閱讀這篇專輯評論前,必須要先了解誰是 FKA twigs。這女人來自英國,本名叫 Tahliah Barnett,曾經學舞,在許多知名歌手的音樂錄影帶裡伴舞,twigs 是她舞者時期的小名,FKA 是 formally known as 的縮寫,藝名直譯就是 "之前叫作 twigs 的那一位"。藉由 FKA twigs 這個藝名,她揮別過去的歲月,卻也不忘記過往的歷練,繼續堅持她的音樂之路。

前年她自行出版首張單曲,EP1,小受好評後被英國知名樂團 The xx 看上,被他們的音樂廠牌 Young Turks 簽下,於去年中推出由美國電音音樂人 Arca 參與製作的單曲集 EP2,其中 Water MePapi Pacify 兩曲獲得許多獨立音樂媒體的青睞,而今年更趁勝追擊,於早春靠著一首新曲 Two Weeks,請來知名團隊 Nabil. 執導 MV,憑藉一副女王姿態驕傲的宣示她即將在今夏推出第一張正式大碟,LP1,也就是以下本篇即將涉獵的主題。




LP1 是一張特別誠實、毫不扭捏、拒絕造作的專輯。沒有特別艱深的用字遣詞,自然而然的生活用語,她就是要赤裸裸的詔告世人,有多想要你/我/聽眾/愛人進入她的身體。她不但想要作愛,也想要做愛,用身體,用心靈,在汗濕淋漓的過程中,追尋那麼一點親密的永恆,哪怕最後換來短暫的空虛。

而她的直接單純,間接造就這張專輯千千萬萬的詮釋空間。她常用 it,它,來形容所有曖昧不明的事情。或許最直覺的解釋是性交,比方說 "When I trust you we can do it with the lights on" (Lights On)、比方說 "I know it hurts/ You know I'd put you first" (Two Weeks)、又比方說 "Harder/ Do you feel it with me?" (Hours),她渴望更硬的,渴望讓她信任的東西,即使疼痛,她依然願意在燈明之下一塊感受,但這究竟是指作愛、還是愛、還是恨、還是擁抱、還是哭泣、還是包含一切的一切? 她不吝於開啟這廣大而又直接的討論,要聽眾自行詮釋、添增私人的意義。



不但要觀眾掏心,她自己同時也掏肺。一曲 Video Girl 接露音樂錄影帶舞者時期的苦悶,她當時常被路人認出是名人 MV 裡的角色,比方說在 Jessie J 的 Price Tag 飾演被線操控的娃娃,為了逃避羞辱,她常說謊否認,如今她在歌曲裡面指認當年的自己是個騙子,同時指責當年舞者的身分不是真正的自我。她的誠實有時心痛,在 Pendulum 中唱著 "試著成為你的人有多寂寞",有時則是抬頭挺胸,宣試著就算要她走得遠遠,她依然要在對方的心中留一個位置,永不氣餒 (Give Up)。

這樣的誠實不只表態在歌詞意境上,也反映在她的音樂性。LP1 完全承襲了過去兩張單曲的風格,卻沒有想要掙扎實驗的意思,反而更加放寬流行的元素,像是標準的主歌+附歌的結構,像是十首組曲的安全架構,像是更嚷嚷上口的旋律,Two Weeks 便是如此這般流行的主打金曲。或許 twigs 放棄某些更艱澀、更有趣的可能,但這取捨顯然有所收穫,LP1 更容易被了解,更好吸收,更證明她赤裸裸的骨架藏著不用妝飾就夠美麗的靈魂。像 Numbers 這樣幾乎沒有任何聲音修飾、合音,主要靠中低音調撐起的曲子,twigs 可是自信滿滿的,展現她歌喉的無限可塑性。




堅持也可以說是固執,基本上是把兩面刃。如果是從前兩張單曲接觸 twigs,可能會對延續過往風格的首張專輯感到稍稍厭倦,尤其在實驗性上相對較弱。這我可以理解,而這的確是她個人的堅持,因為顯然的她認為在過去的路數中,還有許多話沒說完、或沒歌頌過。想要把話說完,便是她有時甜美又令人苦悶的堅持/固執。

這點從 Pendulum 和去年單曲 Water Me 兩首之間的相似性就能一窺究竟。當然,從結構來聽不盡相同,不過鐘擺風格的電子節拍和取樣上是有一對程度的承襲,歌詞上也有意境上的連結,兩首歌如果相連一塊可能也不會突兀。類似的手法也沿用在 Video Girl 一曲內。



過度依賴 R&B、電子與流行元素這點,的確和 Autre Ne Veut 去年的首張大碟 Anxiety 有一定的既視感 (既聽感?)。不過與 Anxiety 這張對流行音樂 "致敬" 的取向不同,twigs 更渴望追求自己的聲音,塑造出屬於個人的樂種,所以她的緊抓不放是給自己的磨練,顯然的也想繼續從合作過的製作人 Arca 等等學到更多東西。

LP1 或許只會有一種風格,或許會被稱作 R&B 版本的 Grimes,但這張專輯是專屬於她歌喉的遊戲場,專屬於她自白的懺悔間。我不敢說每首歌都是必殺--比方說 Hours,相對起來較弱,有拖垮整張節奏的嫌疑--,但不會說 LP1 平板無聊,聽來讓人無力又厭倦;這不會是張能夠一口氣輕易享用的專輯,但她對這些固定元素的堅持反而締造出嘆為觀止的濃密感,並且挖掘出許多感人的瞬間。




這麼一張過度仰賴雷同風格的專輯能讓人安心咀嚼,大概要歸功自 twigs 本人的歌喉。或許會稍稍讓人聯想到 Aaliyah,但 twigs 的歌喉更脆弱,更稚嫩,更徬徨,和沉重、強硬、激烈的電子聲響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反差便製造出衝突,一場有機 vs 無機、生命 vs 機械、溫柔 vs 強勢、嬌弱 vs 堅強的戰爭。

這並不是說 twigs 的歌聲是弱者,脆弱是她想要表達的情緒,但她表達的方式是強烈、直接、誠懇、不怕指指點點的昂首闊步。LP1 是她個人的懺悔室,而她完全不浪費的運用這樣一個小空間,試著激發聲音表現的可能性。twigs 可以是 Lights On 裡輕輕的呢喃,然後在下一首 Two Weeks 製造出合音的高潮,twigs 也可以是 Numbers 那樣卸下武裝的赤裸,然後在 Kicks 將自身化身為樂器的一部分,和電子樂器一決高下。

衝突性最強烈的首當是開頭的 Preface 以及專輯中後的 Closer 一曲,雖然電音節拍與聖歌唱法層疊的編製蠻多人玩過 (碧玉和 Julianna Barwick 大概是專家吧),twigs 目前的優勢就在於她那好辨識的歌喉,勇於挖掘脆弱,擁抱未成熟的錯誤,有幾年前 James Blake 首張同名大碟那樣的愚勇。

衝突也不一定由她的歌喉主演,像是 Video Girl 的第一次副歌,便用了兩種節奏製造出快與慢的衝突,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在 Numbers 等等之中。Pendulum 則利用無聲的沉默製造出趣味的層次,凸顯後段高潮的美妙。或許在結構上,沒有早期單曲的實驗性,不過在樂器以及人聲間衝突的細膩度,大概比過往還要成熟許多吧。

結論是,這個敢在 Pendulum 一曲叫春,並且將性慾轉變成樂器,轉化成肉體之外的性靈的女人,對她來說結果/高潮/收穫並不是這麼重要,重點是過程,是理由,是目的。人與人為什麼要在一塊? 為什麼要過夜? 為什麼要進入彼此的身體? 即使是 Hours 這樣相較下存在感比較單薄的曲子,twigs 還是固守崗位,試著辯護天真所導致的致命缺陷。

LP1 是 FKA twigs 誠實的表態,也是一記大哉問,至少每首歌都會提出疑問,而這疑問要的是答案,還是共鳴,抑或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Kicks 都已經是最後一首歌了,她依然堅持提問到最後,令整張 LP1 沒有真正的終結,而這似乎暗示她的追尋沒有盡頭。這次我們或許得以進入她的肉與靈,但她未來還有更多要證明的東西在等候。

--後話--

雖然這張專輯叫作 LP1,但她認為 Preface 的歌詞 "I love another, and thus I hate myself." (引用自 Sir Thomes Wyatt 的詩) 算是這張的副標題。

新專輯推出前,她也沒閒著,今年初不但和美國的獨立 R&B 團 Inc. 合作新單曲還重編了 EP1 的歌 Ache,順便又拍一支影片。應該也算是個工作狂來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