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搖滾交響音樂祭 vs 記憶


話說上上禮拜六,咱們台灣最大的電玩論壇網站巴哈姆特,非常神勇舉辦所謂的 VGO 搖滾交響音樂祭,邀請 VGO 本團來台和台北愛樂青年團合作現場詮釋核心玩家們心繫許久的遊戲配樂,甚至連幾個原編曲家都到場聆聽 (如果運氣好,還能花點錢在節目開始前和他們簽個名摸個頭之類),陣容還真的堪稱豪華,很難不讓從小聽電玩配樂到大的粉絲如我買單。

而這也是蠻讓人難過的地方,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名字,從光田康典到下村陽子到崎元仁等等等等等等一字排開,要保持理智實在太困難,可是在這瘋狂下,像我這樣的人就有可能忽略了這是場 VGO 的演唱會,而不是 VGL。

如果你的人生也受到遊戲配樂的嚴重薰陶--像是聽到戰鬥音樂手指會不自覺的按個什麼--,同時是個聽得進交響樂編制的人,大概知道這幾年一直有個蠻大的組織在全世界各地,將你夢想中的配樂 (尤其是早期超任時代那些十六位元電子曲) 改編成豪華交響樂現場演奏給大家。這種團體要說也是不少,不過最有名的一宗可能就是 VGL (Video Game Live),他們和國際各大小交響樂團合作推出過許多現場演奏專輯,從現場改編、表演、甚至參與到新遊戲的創作,算是家喻戶曉。尷尬的是,和他們只有一字之差的 VGO,字尾的歐雖然是管弦樂團 (Orchestra) 的縮寫,可是他們卻更不古典,反而和搖滾靠得更攏,從古典和搖滾之中取得某種豪爽的現場衝勁。

請別誤會,我算是蠻喜歡搖滾樂的孩子,如果問我: "管絃樂和搖滾樂搭不搭得起來?"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問題反而是這個問題本身,得先反問是哪種管弦樂和哪類搖滾樂,許多創作者對這類作風也有相左的態度。像是把各種樂風交織在一塊的翹楚之一,全世界最有名的獨立偶像電台司令,他們就成功利用古典樂器將該團脆弱又神經的搖滾風格發揚到無限悲傷;不過也有某些人,像九零年末小紅一段時期的龐克樂團 The Dismemberment Plan,認為管弦樂編制只會讓歌曲更煽情、肉麻,無論製作人怎麼規勸也不心軟。

搖滾和古典樂器其實早就在遊戲配樂手牽手過了。以電視遊戲來說,隨著 PS 光碟時代來臨,創作早就從十六位元的八聲道限制中掙脫,對某些知名的配樂家,像是少年時代受到許多歐美傳奇搖滾樂薰陶的植松伸夫來說,Final Fantasy VIII 的 Maybe I'm a LionThe Extreme 大概就是他迫不及待對該樂風致敬的讚頌詩了。不但從該作以來將搖滾樂置進越來越多的戰鬥類配樂中,他老人家更是在零二年成立自己的搖滾樂團 The Black Mages,以搖滾之名重新詮釋過去耳熟能詳的樂曲。

這首 Otherworld 大概是他老人家第一首全金屬搖滾編制的作品吧?

無論是弦樂、搖滾、還是兩者並行,中間要怎麼實驗或碰撞是自己的事,要是裝滿到掉出盤外,在人家有機會讚揚作品之前,賣向早就大打折扣。當天 VGO 的表現大概就像是在自助餐裝滿滿一盤端出來,好怕台下觀眾吃不飽這樣,有搖滾、有管絃、還有四部人聲合唱團,基本上能想像到的一般樂器都在眼前了,可是整個演出就是一團亂,至少在吉他手演奏時,聽不到合唱團在唱歌,只看得到他們嘴巴張好大。就技術 (或收音) 層面來看,有搖滾就失去管弦樂團的層次,有管絃就失去搖滾的力道,這幾個團不太像互相砥礪的朋友,反而像喝酒鬧事的混混。

而這也就算了,管絃樂編曲大多沿襲過去原作品或改編版本,基本上除了樂手的表現上,不太需要挑剔 (要挑剔樂譜的話也不用到現場),可是搖滾樂的編制,我絞盡腦汁的結果,只能用 "老套" 兩個字來恭維。這些團員當然有他們的技巧在,可是充其量就是各大小酒吧常見的駐唱樂團,白天可以去開個樂器課程這樣。我邊聽童年的經典 Chrono Trigger 邊看台上,差點以為五月天、晚期的老鷹或史密斯風船、或月之海之類的來湊一腳,他們就是這樣的把搖滾那些最芭樂的技巧毫無掩飾的呈現,編曲說穿了就是無聊,只會破壞古典樂器好不容易打造的纖細情緒。

交響樂的部分雖然也是老套,但要是成功的營造出原曲的氛圍,基本上再怎麼老掉牙都無所謂--而且,要聽更有實驗性的詮釋,當日的陣容怎麼會讓人列入考慮? (除非像 Oneohtrix Point Never 幾個禮拜前現場玩弄菅野よう子的配樂,那場就很吸引人)。這恐怕就是王國之心組曲、以及崎元仁的 FF 組曲最得我心的秘訣之一,因為沒有多餘的吉他、貝斯、或電子琴,是少數幾首純古典樂團編製的曲子。雖然合唱團的表現不見得可圈可點,樂手功力也說不上強勁,不過如果是抱著想要在現場聽聽自己喜歡的曲子的愚粉心態,這十幾分鐘真的稱得上夠本了。

以上都還是上半場的問題,下半場後,問題從 "搖滾好嗎?",到 "CAPCOM 是不是也偷偷投了不少錢進來?" (當然是,他們還靠大螢幕播不少次廣告)。雖然我尊重每個人喜歡的遊戲,可是龍族教義的配樂真的有雋永到可以放在大舞台嗎? 洛克人我可以接受,快打旋風我也可以接受,連魔物獵人或逆轉裁判我都覺得無所謂,至少在遊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是的,當晚就是有這麼多卡普空的遊戲)。可是龍族教義到底成就了什麼呢? 這就算了,音樂還真也他媽的無聊,最後竟然還給它一首安可曲,這到底?

喔,說到安可曲,除了莫名其妙的龍族教義,稍稍睜大我眼睛的應該是 Snake Eater 這首選曲。畢竟原曲本來就帶有搖滾成分,反而是當晚兩種樂風融合得最適當的表演。不過最跌破人眼鏡的,是收場的植物大戰殭屍主題曲吧? 恐怕在場大多人都和我一樣在當下才知道這遊戲有所謂的主題歌。難聽嗎? 不至於,但也很難不讓人質疑 "為何阿?" 禁不起這種打擊的人,恐怕不太適合這種自助餐吃到飽形式的演奏會。

我一直認為聆聽配樂作品是對回憶最簡單的致敬,這些音樂不但陪伴著我們人生某一個階段,也陪伴著劇中的人物,和他們的探險,一首歌就能牽動我們的過去,還有虛擬的情節。我們可能無法時時刻刻點開電影、或打開主機,真真切切回到那場回憶中的大冒險,但至少能夠在等待公車到來的前幾分鐘,靠著手機播放某個熟悉的旋律,彷彿只要閉上眼,腦袋自然就會跟隨著音符的提示,悄悄回到故事某著場景,然後回逤到當初那個因為某個場景而震撼的自己。

評分這場演奏會的最終標準終究是回憶。當晚或許勾引出許多我熟悉的回憶,很可惜的,當晚也有許多我不熟悉的旋律,而且是不太優秀、出色、不太可能會在遊戲史上留名的作品。可是最讓人遺憾的,是那些被勾引出的,屬於我個人的回憶裡,並沒有現場那些煽情造作的情緒,沒有那樣矯情的吉它獨奏。我大多只會回想起以前玩遊戲家人在一旁吹頭髮或大聲吵雜,而這實在不是什麼特別值得回憶的光景。


最後我們來看看今年暑假 The 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這場精彩的演出吧。不論有沒有玩過 FF VI,大概都無法忽略原曲的魔力和這編曲家的功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