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Normal Heart"
C+
收看 The Normal Heart、斷背山、摯愛無盡這樣的電影之前,我會先問自己究竟要期待什麼? 我想看的是一部同志片,還是愛情片? 我想看的是人性與自由的掙扎,還是同志身分的解放? 很明顯的,這是規模大小的問題,好的電影懂得如何說好一則故事,厲害的電影則懂得怎麼從單一主題蓋括到全宇宙。比方說,鋼琴師與她的情人之中,海灘上的鋼琴不只是代表女主角的身分,還是身為女性的包袱、對抗性別不平等的訴訟,更是人類追求自由與新大陸的沉重原罪,你可以說這是部女性主義電影,但同樣的、更是部捍衛人權的無聲抗議。
HBO 上禮拜日終於播映令人引頸期待的自製電影 The Normal Heart,改編自 Larry Kramer 於 1985 完成的半自傳舞台劇,描述八零年代前期愛滋病嚴重打擊同志圈社會地位與個人安全的沉重歷史。我沒看過同名舞台劇,不過既然劇本由 Kramer 本人包下,據說是幾乎一字不漏的承襲下來,比方說男主角依然是個激動派的同志人權運動家 (由綠巨人最新版本,馬克盧法洛飾演),他的男友依然是個還沒出櫃的紐約時報編輯 (Matt Bomer,因影集雅痞神探走紅),兩個人面臨著周遭同志朋友不斷因為愛滋病 (當年被稱為同志癌症) 而死的陰影,只有朱莉亞羅勃茲飾演的女醫生願意拯救他們,還有一群同志好友--其中包含宅男行不行的 Jim Parsons 和演過金鋼狼系列的大帥哥 Taylor Kitsch --挺身組織團體企圖力挽狂瀾。
如果看過導演 Ryan Murphy 的任何一部電視作品,比方說校園音樂劇 Glee、最近頗有名氣的美國恐怖故事、或是早期的整形春秋、甚至是劇名只有一字之差的喜劇 The New Normal,應該能夠從 The Normal Heart 中找出許多熟悉的既視感。Murphy 作品中的情感一向是直接而奔放,沒有什麼灰色地帶,要笑,就笑死觀眾,要哭,觀眾便哭乾,甚至再理性的人,也很難不被 Murphy 的手段給馴服。他經手的 The Normal Heart 就非常好哭,幾乎能讓人從頭哭到尾,從 Jonathan Groff 在電影開頭的喪禮、到中間好朋友的另外一場喪禮、直到最後男主角這對情侶在醫院的婚禮,至少在這些時候,觀眾會輕易的忘記這部戲的重點、缺點、盲點,只願好好大哭一場。
可惜的,除了這些時段,劇中的缺點和盲點很難不讓人忽視。Murphy 一直是個不太會維持整體性的創作者,他喜歡起起伏伏的節奏,卻很少去取得平衡,所以他的作品常常會有動作片那種文戲和武打戲分隔開來的感覺。The Normal Heart 的缺點便是一下子讓人哭得唏哩嘩啦,下一秒卻突然正襟危坐的討論人權議題,彷彿是另外一部戲,Kramer 的劇本甚至惡化了整個情勢,原封不動的把適合舞台呈現的台詞搬到電影上,可是電影求的是一種更真實的生活感,而不是舞台上那種坐落在幻想與理想之間的戲劇性,搞得台詞非常的造作、人物衝突相當的卡通。如果整部電影都是這樣,那大概可以解釋成是 Murphy 想要營造的風格,偏偏在少人的感情戲上卻很意外的真實、直白,反而更突顯出 Murphy 本人的失衡問題、以及舞台劇改編到大螢幕的錯譯。
至於同志議題,很明顯的,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同志故事,即使我們能夠擅自將此片延伸到更廣的範疇,那也是觀眾的責任,而不是這部片的義務。光是看看台詞,同志 (Gay、Homo、Queer) 這個字重複多少次就知道了。文字一直是個很微妙的工具,寧可這部片不要用太多類似的文字去強調,任由觀眾去想像,也不要束縛我們,不斷叫嚷著同志、同志、同志,限制住自己的格局。仔細瞧瞧,這部片有多少潛力? 有女同志,有得小兒麻痺而半身不遂的女醫生,有性別意識,有家庭認同。我並不反對這部片以同志文化為出發點,當年同志受到的歧視和愛滋病所帶來的悲痛令我非常難過,但這部片沒有更多提供更多解釋與想像的空間,選擇用自我填滿自己的潛能。
更難人難耐的是這部片議論的方法。這部片一股腦的丟出問題,像是 "市府為什麼還不回應?" "為什麼不出櫃的同志一直迫害自己人?" "為什麼認為我沒有付出任何努力? " "為什麼男主角的激進方式一直得不到收穫?",吵得亂七八糟,可是幾乎沒有提供任何解答,常常以尷尬收場;沒錯,連男主角都沒有,甚至沒花什麼時間自省,重複作一樣的事情。這部片最聰明的反而是 Jim Parsons 飾演的 Tommy,他是唯一一個想出應對方式--不論是組織裡,還是社會外--的角色,說真的,也是最感人的,那一句 "This is too final" 真的像把刀,直擊悲傷的最深處,卻濺不出一滴血一滴淚,非常高明。
所以,收看 The Normal Heart 之前,各位應該要期待什麼? 我想,至少得準備一包衛生紙 (眼淚也好,嗯,其他需求也罷),情感上的宣洩是可以期待的,演員們的表現也頗值得收看--像是 Matt Bomer,這齣給了他過去沒鮮少遇到的表演機會,而他也挑戰的可圈可點;茱莉亞羅勃茲和飾演男主角哥哥的 Alfred Molina 兩個更是驚人的好--。但如果要問這部片是否彈出超越主題的弦外之音? 很抱歉,不用想這麼多就是了。
--後話--
1. 入圍過奧斯卡一回的馬克盧法洛表現怎麼樣? 老實說,整部片裡,他常常給我一種 Gay-for-Pay 的感覺,雖然說不上做作,但有些額外動作弄巧成拙,搞得像他想像中的同志,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角色。不過他和 Matt 對手戲的默契真的優質,就是一對情侶無誤。
2. Jim Parsons 演的時候,會讓我誤以為下一秒要講出 Bazinga!
3. Cliff Martinez 撰寫的配樂還不錯,最後字幕那一段沉靜中藏有熱情,想像空間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