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臉書上用英文洋洋灑灑寫了將近一千字的短文,講的是我的奶奶、她的晚年生活、還有我們家如何應付她的晚年生活,寫的比寫論文還要認真。事實是,關於我奶奶,她的故事可以寫成三部曲,年輕的日子一本,不過要交由我爸爸來寫,而他可能也只是從兄弟姐妹那裡知道的,因為他最小,爺爺早早就去世。中年的日子一本,一樣交由家父來寫,沒人比他更清楚。最後,關於晚年,或許我也能出一點力,至少,我和奶奶的所有回憶,早就比一本書還厚 (至少比穿搭書還厚)。
其實在看Michael Haneke這部電影,Amour之前,我就從哪裡聽過 "有時候我們忘記發生什麼事,可是永遠不會忘記當下的情緒" 此一說,本人人生有時候也常實踐這麼說法,不管有什麼鬼檔牆,擋的是哪道牆,什麼時候擋的,忘光光也好,反正我就是生氣了,有時候又氣又笑,笑到岔氣。
老實說我現在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下筆。理論上,或是說常理上,要寫電影的心得,我會從導演論的角度下手,然後打散電影的組成,從演員、剪接、劇本、到音樂一一自以為是的分析,而理論上,Amour應該不會是我最愛的電影,也不太像是最好看的電影。可是感性的一部分告訴我,Amour給我了今年為止最感動的兩個小時,雙眼看到哭,眼淚掉到乾,還不小心因為自己的眼淚過敏,又痠又痛,又得盯著大螢幕,最忙的還是和眼睛緊密連著一塊的腦子,一邊吸收還要假掰分析著電影文本本身,一邊不由自主回想起我那個奶奶因為中風生活不便自艾自憐的晚年生活。女主角Anne不只是有我奶奶的影子,根本就是奶奶的大螢幕化身,舉手投足到五官神情,每一個嚼嘴、每一次皺眉,都像從我的記憶中搬出來一樣生鮮活脫。然後,雖然從沒看過爺爺,不過男主角,也就是Anne的老公Georges身上也有我、家父、家母、舍妹的若干碎片在裡頭。至少我能夠體會他的某一部分。
雖然沒看過導演Haneke所有片子,大部分都是近年之作,可是在我粗淺的觀影經驗裡,他的影像會活活折磨觀影者--以這次的例子,是折磨我的淚腺,上上次的Funny Game則是耗損我的腦細胞。當然,他不是Lars von Trier,沒有過度誇張的故事走向或是膽大包天的視覺震撼,Amour的故事非常簡單,極易發生在我們左右,故事基本上也都是一條時間軸走透透,除了片頭三分鐘,沒有錯綜複雜的伏筆或剪接,取而代之的是Haneke極為冷靜的鏡頭,通常都只維持在固定一個角度,很少拉近拉遠,左右飄移,可是一旦動了,那一變可就晴天霹靂,情感像椰子輕易被砍下來,重重落在地上。
所以就結構看來,這部片由極端的動和靜所組成。所謂的靜,大部分都在描述丈夫照顧中風老婆的生活起居,毫無修飾的記錄,有時候無聊到甚至像在看素人自拍的記錄片。可是一旦他們聊起天來,或是某個角色進入他們的生活,動就出現了,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舉動,都能在瞬間牽動觀眾如我的情緒。
更恐怖的是,簡單的台詞、隨處可見的布景 (整部電影的場景也都只在公寓中) 、八個角色 (沒錯,不只食指數得出來,連我都記得起來有這個誰和那個誰) 、甚至幾張家中的畫,所有的資訊都會如排山倒海般襲來,每個簡單的組成都有太多值得玩味、而且容易吸收、並非導演無病呻吟所捏造出來的意義。最要不得的是,每個鏡頭,都令人感到恐懼。(某個三分鐘的恐怖指數強壓今年所有驚悚片)
我覺得我不能再說更多,要說,也沒辦法一次性說完。結尾前想說的是,不管是愛別人,或是愛自己,都是難以讓人承受的試煉,我本來以為這部片的愛是狹隘的,就像wikipedia劇情簡介短短的兩行那麼簡單,萬萬想不到我竟然小看了這兩行,其實還有太多的玄外之音。如果愛真的只有愛這麼簡單,我們大概也不會想愛別人或自己--諷刺的是,今年台灣的同名電影,愛,的簡介竟然還分六段。
如果真的要用一幕來蓋括整部電影,那麼,預告裡也有出現的,Georges關掉音響那三秒,應該可以蓋括整個生命。(他大概也會想關掉鈕承澤的愛........ 當然,是因為他看不懂)
(說到愛,更讓我想到幾年前台灣火紅的同名鄉土連續劇,就某層面來說也是相當了得,劇中角色以愛之名作了許多bumbler等級的蠢事,看得本人笑呵呵。對了,那時候奶奶也還在身邊看著我和妹妹用力傻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