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1

拷貝/菅野よう子/残響のテロル原聲帶

残響のテロル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一扇好門"

B-

拷貝並不是一件壞事,對音樂創作者來說,複製並不是創意枯竭的無恥反動,而是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必經學習過程。早先在 the slur 已經有朋友提出模仿是最有效的一門學習,Gene Driskell 的短片 Everything is a Remix 系列靠視覺畫面傳遞出將別的作品成為自己創作材料的奧妙,本人也在幾年前提過嘻哈以及電子音樂的取樣文化(以上論述都蠻值得一看)。從拷貝到 "學人精" 的差別當然在於運用他人所才的程度,不論是什麼樣的創作,都必須要製作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在裡頭,拷貝才有它的意義,反之,完全一模一樣的複製品不論在創作上還是市場上都難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不過日本的配樂大師菅野よう子似乎一直遊走在拷貝與學人精之間,微妙的創意模糊地帶。綜觀她的創作歷史,她玩過民族音樂(マクロスプラス系列)、搞過爵士(Cowboy Bebop 系列)、幹過電子與嘻哈(攻殼機動隊系列)、也經手過搖滾、古典、trance(Wolf's Rain 應該算是集大成作品了),連日本民俗樂都是她的手下敗將(阿修羅城の瞳)。基本上,這女人玩過許多東西,而她的神奇之處就在於能夠精準掌握某種樂風的精隨,用這些樂風包裝她那媲美 Andrew Lloyd Webber 的好聽芭樂旋律。就拿她最新的配樂作品残響のテロル來說(暫譯恐懼殘響,以下以此稱呼),hanna 這首歌就是你能想像 Bon Iver 的 Holocene 更芭樂好上口的版本,身為前者的歌迷,我或許要譴責菅野よう子的過度拷貝,但這女人的微妙之處就在於聽眾很難去討厭她,因為她寫的旋律總難讓人失望,而且幾乎坐落在一個肉麻卻鮮少煽情的絕妙領域。

或許應該要先介紹這部配樂的作品,不過目前還很難介紹恐懼殘響這部作品,有鑑於前兩話才剛上檔不久,而原聲帶早先上架的狀況。如果要從初話來說,就是一群中二小屁孩在東京製造恐怖攻擊的故事,由帶有悲傷過去的眼鏡男、可愛到有點邪惡的陽光男與碇真肆女性版三位高校生擔任本作的主角(這個組合似乎不是很新鮮了?!)。總之,和菅野よう子合作過N次的監督渡辺信一郎這次不但再邀請她回來坐鎮,還很堅持的要飛到冰島創作錄音,所以可以想見,會從恐懼殘響的原聲帶聽到類似 Sigur Rós 的北國後搖味或是 Ólafur Arnalds 的冰國古典味,菅野よう子甚至還請了曾與 Ólafur Arnalds 合作的冰島男歌手 Arnór Dan Arnarson(他所演唱的 birden 基本上就帶有上述所有風情),我想許多預想都不言而喻了。

誰是誰應該都很好認了吧?
話說是如此,恐懼殘響的原聲帶中還有冰島音樂之外的影響在裡頭。很明顯的,菅野よう子走上最近頗流行的 Minimal 極簡風格,恐懼殘響並沒有繁複的編曲,盡可能的簡略樂器的編制,Arnór Dan 主唱的 bless 就只有他與鋼琴兩者,原聲帶開頭的 lolol 以及加長版 ili lolol 也幾乎只著重在電吉他上頭,靠著單純的編制和後段的豎琴維持此碟的冷調,就算前頭電吉他刷得再強烈,聽來依然孤獨,成功維持原作男女主角的性格和人情疏遠的城市觀。另外,恐懼殘響也帶有一絲工業音樂感,嗅得 Yeezus 或 Death Grips 那樣不按牌理出牌的金屬碰撞感, lolol 兩曲以及 veat 都有類似的溫度在裡頭。這專輯還有 lev low 這般 lo-fi ambient,類似 Sean McCann 或 The Caretaker,不斷重複某種低調又暗沉的旋律,描繪出不安於室的盤旋情緒。菅野よう子不忘也要複習幾個老招,比如說放到 Wolf's Rain 絕對不會讓人起疑的 ess 與 fugl,還有承襲舊團 Seatbelts 路線的 saga。



這次菅野よう子也和許多音樂家合作,比方說 Arnór Dan Arnarson 算是一個亮眼的選擇,雖然 von 很難不讓人聯想到 Ólafur Arnalds 去,但旋律不斷重複層疊的部分也頗有 Antony Hegarty 那樣悲傷的陰氣,比起中斷被某種類似後搖的高潮搗亂的 birden 相比,長達六分鐘的 von 並沒有因為要延續長度而使用某種衝擊和其他樂器助陣,而是單靠 Arnór Dan 本人嗓音的力量、巧搭合宜的弦樂器(雖然個人覺得後段是有點煽情)、以及旋律本身的韻味撐住這張原聲帶最美的六分鐘。由小女孩 Hanna Berglind(應該是小女孩吧?我和這位女歌手不熟,只單靠聲音判斷)獻唱的 hanna,就像前面說的,是 Bon Iver 的 Holocene,尤其是後段的高潮部分,我差點要置入 Justin Vernon 的嗓音進去 PK,不過迎向高朝前的中段部分使用某種噪音,個人蠻欣賞這種小點綴。此張還和美國的獨立流行樂團 POP ETC(早前叫 The Morning Benders) 合作,但 lava 與 is 兩首依然有濃濃的菅野味道,不說的話我可能以為只是和某個歌手合作,不過 lava 一曲的樂團感的確比過去重了一點,打擊樂器的運用似乎靈活許多(不過也可能只是我希望 POP ETC 能夠製造一點不同的錯覺)。

恐懼殘響的原聲帶可以說是極簡化的菅野よう子,這對她的歌迷來說,應該算是蠻新鮮的一次蛻變。我不知道恐懼殘響這個作品本身會不會超出我們的期待,成為日本動畫界的救世主(當然,今年的救世主十之八九是乒乓了),抑或淪為中二少年自縊的碎碎念拼盤,不過菅野よう子就是難讓人失望,而這次她依然交出一張頗讓人感動的成果。我一直把她看作音樂的墊腳石,她的作品為我開了好多扇門,令我學會怎麼去欣賞新的曲風,新的風景,她的拷貝一直都有某種母性的光輝,用這般柔情的力量、盡全力教授她的所學。恐怖殘響或許想要傳遞出現代都市的冷距離,但對創作者與她的觀眾來說,這是一張慷慨大方的慈藹分享。


以我個人來說,可愛的捲髮男可能是本作最討喜的角色吧。

--後話--

嚴格來說,我不算精通菅野よう子的超級粉絲,只聽過她約七成的動畫配樂作品,四成的影視配樂作,而她也有涉獵的廣告與遊戲配樂我接觸過的更是少數,只能說,在高中與大學那段時光,菅野よう子的確陪伴我好一陣歲月,至少那段時期的作品,對當時的我來說,好聽當然是無庸置疑,還扮演非常重要的啟蒙者角色,帶領我認識各種多元的音樂風格。

菅野よう子當然面臨過許多批評,早期最大的批判可能就在於反客為主,音樂旋律性和個性太強,有時會吃掉作品本身的張力,或是說,總製作人擔心如此,只願意剪比較不這麼 "個性化" 的橋段進去,反而掩蓋住音樂的趣味,等到觀眾去聽原聲帶時才能發現原曲的魅力所在。以恐懼殘響前兩集來說,也有類似的問題,除了OP和ED,配樂的取用上都趨於保守。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我想,可能也會有人和我一樣,認為菅野よう子的作品越聽越沒有靈魂。

自己慢慢累積的聆聽經驗多多少少波及菅野小姐在我心中的地位。當某種類似的東西越聽越多,多少就會想要潛進更深又未知的新細節,試著更接近屬於音樂家個人的自我詮釋。菅野よう子的確可以拷貝出七成左右的靈魂,而她自己也能提供優秀感動的旋律,我也沒有要她實驗化不可,更何況她作的是配樂,音樂的走向不是她一個人就說了算。

不過以恐懼殘響來講,這張依然是拷貝(新樂風+她自己)+好旋律,每個配樂家或許都有固定的模式或風格,但好的配樂家至少會讓每張聽起來像自己的東西,從自己的觀點往未知的方向衍生,不過菅野よう子的模式卻是相反,她的模式是從外面吸取新的東西,然後給予他們好的旋律,卻與自己保持距離,顯得每個作品都像是由不同的樂風包裝一模一樣的內涵/旋律。拿原聲帶沒有收錄的OP Trigger 來說吧,好聽嗎?還不錯,不過這首也可以是功殼機動隊的OP,或是其他她經手的科幻類作品。當她失去當年 Cowboy Bebop 那樣的新鮮感後,便慢慢凸顯疲乏,凸顯作品沒有她自己的空洞。


當然她也不是一直這麼害羞,至少二零零二年個人的專輯23時の音楽,就說得上她個人的私密日記,扣除掉幾首坂本真綾主唱的芭樂歌(當然還是有可聽度),菅野よう子並沒有時常躲進泡泡糖的旋律,而是試著從樂器裡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更早一點的一九九八年,她在個人專輯 Song To Fly 則試著要從古典樂器裡摸索出自己的旋律出來,直到恐懼殘響,她的作品一直都像是早期的衍生物。(如果有人能夠提供更多她私密的作品,歡迎歡迎)

菅野よう子的確是很優秀的拷貝+感動大師,我想我已經強調很多次。不過就像別人問我花草團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好不好聽,我會直接回答 "與其聽複製品,不如聽聽正貨像是 Belle and Sebastian 吧"。正文也說了,恐懼殘響是張慷慨大方的慈藹分享,如果覺得好聽,那下一步就是找找 Ólafur Arnalds、Antony and the Johnsons、Bon Iver、Sigur Rós 這些人的專輯。原創性並不是說創始人就有多了不起,而是,能把某種元素用自己的詮釋搞得好好聽,這才叫原創,這才是不斷挑戰自己耳朵的聽眾以及創作者最終會追尋的方向。我不清楚菅野よう子未來會不會有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不過以恐懼殘響來說,這是一扇好門,但終究只是過客。

恐懼殘響的日本官方網站在此,可以進一步認識這部作品。(雖然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知道要去哪裡直接收看)

這張原聲帶也有官方網頁,能夠收聽幾首歌的片段。(雖然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知道要去哪裡直接取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