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St. Vincent - Annie Clark - St. Vincent




[咖啡店]

在咖啡廳聽什麼音樂--如果是老闆,那應該是 "在咖啡廳裡放什麼音樂" --稱得上頗困擾的事,大概僅次於咖啡煮得好不好,這困擾訴諸於我們個別對咖啡店/ 茶店/ 餐廳/ 點一杯飲料就能坐整個下午的地方的需求。我們放棄一個月租金好幾千的雅房,選擇投資時間在不知道多久沒洗的沙發上,盯著幾十萬的裝潢 (或是幾百萬,就看咖啡有多貴、連不連鎖了),和好幾十個人搶插座充手機或筆電,為一杯自己可能泡不太出來的咖啡,或是為和一群好久不見的朋友聊天 (顯然大家都想要花錢),或只為了要找個有人吵的地方寫書寫論文寫部落格,或甚至為了宣揚自己的文人氣息在社群網站上。總之,或許所有咖啡店的顧客都會同意,咖啡店最好能放一些簡單輕鬆、適合當作背景而不是主角的音樂,還有,雖然不是主角,但好歹要是個能陪襯自己的配角,最好不要太無聊,無聊到說不出來這是誰唱的 (或是在哪裡聽過但卻想不起來的那種)。最好的配角就應該是不會干擾我們思緒的運作或聊天的音量,而是等到彼此無話可說,或是無事可想,突然發現這首歌的細節還挺有趣的,那種音樂。

所以顯然的,咖啡店的音樂或是一首歌,不太需要全盤的好聽,太好聽只會喧賓奪主,能提供一小段的趣味就好。布魯克林的女創作歌手 Annie Clark 在前幾個月的訪談說到自己想要作一張能讓人在喪禮舞動體態的派對專輯,她指的應該是那種沒有人想把注意力放在歌有多好、或是 DJ 操歌有多變態的派對。她的派對是有機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不見得會多在乎這派對有多棒/ 無聊的那種場合,就像她最近的主打歌 Digital Witness 裡唱的: 我要你的意識,給我你的意識,我要你的意識,給我全部的意識 (I want all of your mind/ Give me all of your mind/ I want all of your mind/ Give me all of it)。她要你的意識,她要你的想法,她製造出一個你會坦坦蕩蕩的場合,要你說出你想說的、你所想的,她要你是你,而不是其他人,不是會被音樂或是食物或是酒精擺布的人。她的歌不是要製造出任何爆點、任何議論價值,而是類似子宮、數位化的空間 (我們是數位的見證/ digital witness,還是數位的受害者?),讓你聽了也不會想到任何東西,只想花時間思考你的自芻狀態。


而當你突然有那麼一兩秒的時間抽離於意志的小宇宙,可能會覺得這首歌挺好聽的,或是覺得她在 MV 裡的髮型還挺酷的,背景的色彩還挺有趣的,"那些看起來比吸血鬼還沒有生氣的人在作什麼? 好像還挺好玩的",這種似是而非的模糊狀態可能會讓你認為這首歌還挺棒的,但不知道自己其實只聽個幾秒鐘,然後咻的一聲回到自己的思緒裡。

"St. Vincent 是誰? 我現在不是在 Annie Clark 開的派對裡嗎? 等等,這裡是舞廳還是咖啡店? 喪禮?"

[房間裡的四十分鐘]

當我們自願在小雅房裡花上四十分鐘,沒有任何外務,電腦銀幕上排著 Rap Genius 網站提供的歌詞,打算好好享受/ 解讀/ 進入/ 評論一整張專輯的時候,則是別於身處咖啡廳/ 舞廳/ 喪禮的標準。我不知道其他人會怎麼想,但當 St. Vincent 同名專輯的第一首歌 Rattlesnake (響尾蛇) 奏起,她唱著 "隨著路邊的電線遊走,既然沒有任何人,我就脫得精光,自以為是唯一世界的唯一一人,哇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然後她發現響尾蛇的洞,一群響尾蛇又尾隨著光溜溜的她,她邊逃邊流汗,一路叫到結束,結束後我只覺得 St. Vincent/ Annie Clark 的高音好好聽,為什麼不多唱一點? 她的高音就像高潮中的歡愉,吉他亂奏中的勝利,一種被響尾蛇/ 陽具/ 玩物/ 危險 激出的恐懼、原始的情感,平鋪直敘的歌詞和自以為聰明不斷堆砌的音層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情感,真正的 Annie Clark,而不是假冒出來的 St. Vincent。

這的確是這張專輯需要正視的問題: 一張屬於 St. Vincent 的專輯,而不是那個過去不論操作是否有缺陷,總是能夠傳遞出情感的脆弱、脆弱又美麗的 Annie。St. Vincent 一名取自一個偉大詩人過世的地方,而她想當個詩人,想當個作自己到死,死後被緬懷的存在;她的首張專輯 Marry Me 是一張愛情的詩篇,幾年後的 Actor 則是自我定義的質疑詩作前年的 Strange Mercy 則是正視原始欲望本能的散亂詩集,不論她用情緒化的吉他彈唱多少歌,St. Vincent 終究是 Annie Clark 抒發自我的媒介,而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需要有多餘的價值。但 Annie Clark 這幾年,尤其是和搖滾傳奇 David Byrne 合作過後 (天曉得那是多麼平庸到令我失望的專輯,不過這是另外一則故事了),作了一個毀滅性的決定: 她把身體借給了 St. Vincent,出了這張以化名為名,反客為主的專輯。她這次是真的被響尾蛇給狠狠咬住了,繳械給一個不存在的靈魂。

我是說,Birth In Reverse 這首歌不就明白表示了嗎?


St. Vincent 最大的變化是樂器/ 噪音/ 節拍器的運用比以前還要更大膽了,不可否認這張的音樂性比過去還要豐富許多,而且專輯曲目之間更緊密,沒有過去幾張稍嫌破碎的問題,一整張聽來沒有什麼令人疑惑的缺口,雖然曲子本身偶爾還是有間奏過長的問題,只想靠貧弱的吉他獨奏來撐,但旋律本身並不是那麼有趣到能重複個兩到三回。遺憾的,這些既不是這張可聽性的決定指標,也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整張失去最原始的、能夠和我們共鳴的力道,比方說專輯中段一首 Regret 裡,她唱著 "命中注定的是誰? 我要得更多 (Who's the one? I need more)",唱得卻好像斷了線的機器,煽情卻沒有變化的編曲讓整首歌毫無情緒可言,只覺得是 Annie 在潛意識下的無聲吶喊,但沒有實質的魄力。

這張的文字雖然維持她過去那樣一點就通的幽默感,然後帶有些許值得玩味去解讀的符號象徵,但我不知道它們還有沒有發揮到應該要有的力量。我認為她這次大多摒棄她自己的存在,用空虛的化名唱出來的東西,沒有任何讓我樂於享用的溫度,更直接的說,她的聲音大多都只是提詞機,就算用了大量的樂器和趣味的編曲,也無法去填補失去她本身的缺口。當然少了朗朗上口的旋律也是這張最致命的地方,而且幾首歌像 Psychopath 和結尾的 Severed Crossed Fingers 的副歌已經不只是復古,而是不知道在哪裡聽到好幾次到爛掉的老梗。既然自詡是流行歌手,寫出一首像 Cruel 那樣真摯、什麼時候都能搖擺的歌不是更妥當嗎? (就某程度來說,前幾張更派對)

這張唯一有她的地方,是 Rattlesnake 的高音呢喃,是 Prince Johnny 副歌中從歌詞衍生出的吼叫,是 Psychopath 尾巴高八度的哼唱,是 Severed Cross Fingers 轉最後副歌之前跳脫任何歌詞、只有原始的吶喊不斷堆疊,是 Bring Me Your Love 一整首歌、三分多鐘的情緒像四季那樣變化無常、唯一讓我真正滿足、感受到 Annie Clark 骨子那種荒誕中旦求愛情的崩潰和野心,更何況曲子寫得極好,慰藉我這四十分鐘的付出。

[數位化身與實體]

St Vincent 最近在英國衛報諷刺的用本名 Annie Clark 刊了這篇 [每個推特都是符號,每次自我推銷都是臭掉的香氣],我讀了許久,大概明白她想說的,每個化身都有它自己的含意,每樣東西、包括每個網路上的每一行文字,就算是數位化的虛幻,也有它的存在價值,而從一個個被製造出來的虛幻中,我們說不定看得到永恆。我相信 St. Vincent 這個化身還有這張專輯也有它的存在價值,但遺憾的,這篇文章和這張專輯都沒有她,Annie Clark,教我們怎麼踢足球的這段影片還有趣。



(等等,一定要評分嗎? 好吧,我給 B-,滿意了吧廣大的網路世界!)

沒有留言: